大學在「全球變遷」研究

的角色與作為


魏國彥

全球變遷研究牽涉到大氣、地質、地理、生物、化學、海洋、人類、社會、經濟、統計......等各學門,一方面對大自然現象做廣泛的觀察分析,另方面對人類行為及環境政策間的關係做檢討與建議;觀察的對象「上窮碧落下黃泉」,研究的領域橫跨理工農法。全球變遷研究所需的專長及設施散布在大學各科系所,沒有那一個傳統的學術分門能全面涵括。學系的分隔、學者的「隔行如隔山」,使得全球變遷研究與大學既有的架構杆格不入,缺乏應有的訊息交流、集思廣益和科際整合。

大學教育如何面對攸關人類前途的「全球變遷」研究做出適切回應,實在是二十世紀末的新課題,一個如何調合「分工」與「整合」的巨大挑戰。除了學門的區隔使學者間言語不通,形同陌路外,學者對科際研究的評價及對全球變遷研究中隱含價值判斷的疑慮,也造成阻礙。學者評價同儕的研究工作嘗以其對本學門的發展進步為判準;以其是否有原創性,在已知的「百尺竿頭」上能否更進一步而認定;其有甚者,「純粹性」幾乎變成「水準」的同義字。

舉例而言,全球變遷研究中數據資料的分析及數理模型的建構亟需統計專家、數學、物理學者的投入;而受邀學者常瞻前顧後,唯恐被同行譏諷「不務正業」,以二流著作,濫竽充數。又有許多自然科學工作者,認為科學中立,不應為公共政策做馬前卒,而全球變遷研究的推動有一部分來自環保人士和政治人物,其研究結果又不免被引為政策制訂之註腳,從前題到結果都有社會參與及價值判斷的色彩,因此有學者潔身高蹈,置身事外。加諸晚近不少「向錢看」的學者,望風轉舵,趕搭快車,雞鶩爭食,醜態畢露,也使狷介者流,走避三舍,擇梧而棲。

然而就地球體系之本體而言,各種物理、化學及生物的營力相互作用,經長期地質時間的累積及近期人為的擾動,形成其錯綜複雜的一套系統,其內涵的參數及機制不以人為的學術分門為疆界。單從一門一科的角度來研究體系,或如瞎子模象,有一得之見,終非全豹;所得結論,則可能是拆碎七寶樓台,不成片斷。故而科際對話,全面趨近(holistic approach)有其必要;融合學門,旁牽他涉,擴大視野,見樹也見森林,誰曰不宜?對地球體系生出新的認識就是「原創性」!科際整合的新視野未必不如單一學門的「牛角尖」!

再就科學家的責任論之。二十世紀以來,科技的進步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係,演至今日「全球變遷」警訊頻傳的境地。無數埋首追求的科學工作者是否像Frankinstein一樣製造了許多「科學怪人」?科技的巨靈(leviathan)是否已開始吞噬地球?科學家難道不該打開門窗,跨過門檻,聊聊「天氣」,話話「家常」,看看我們共同居住的「地球村」生了什麼病?想想該留怎樣的一個地球給我們子孫後代?因此全球變遷研究不僅要求研究方式的變革,學術評價的更張,更隱含科學倫理的反省及社會責任的新定位。在邁入二十一世紀的前夕,校園應該提供這樣的研究環境與教育環境,給地球一個機會。

美國許多大學已成立跨系所的研究教學組織,如賓州州立大學最先成立的「地球體系科學中心」(Earth System Science Center),已儼然成為「全球變遷」研究的重鎮。亦有些大學在各別系所之下成立中心以因應情勢,如耶魯大學在地質暨地球物理系中成立「全球變遷研究中心」,在生物系下設「生物圈研究所」(Biosphere Institute);這些中心經常舉辦科際研討會,提供各學門學者對話交流的講壇。

頃聞台灣大學已擬議成立「全球變遷研究中心」,其任務重點為整合各系所「全球變遷」的研究人力與設備,從事台灣附近區域性變遷研究,並推動國內「全球變遷」教育,加強國際合作。台大當局為全球變遷做出迅速反應,劍及履及,可喜可佩。其設置與位階類似賓州州大而異於耶魯,甚為明智。目前耶魯的全球變遷研究中心設在地質系內,與其他系所爭奪資源,落得孤芳自賞,有名無實。眾多教授周旋於耶魯前述二中心及耶魯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之間,名列各諮詢委員會,原班人馬,換地方開會,勞心勞力,而全球變遷研究的資源零亂破碎如舊。

賓州模式的優點在於以最少投資達成最大的整合效果,但亦有徒善不足以自行的隱憂。成立中心的初衷在於集思廣益、科際交流;但從參與各系所的角度觀之,該中心的資源及編制如同一塊大餅,見者有份,瓜分豆剖。設若中心的組成人員悉數來自各系所,則因學生來源、設備圖書及升遷管道皆在各系所而非中心,因此對各自母系的向心力極易轉化為中心內部的離心力,以「整合」為始的初衷可能演成「分贓」的收場。因此中心的籌設需在其「自主性」和「凝聚性」上有所保證,避免成為曇花一現的擘餅大會,在各系所增添幾個新的合聘教授了事。

就組織上言,此類型的中心應有其基本骨幹人員,形成凝聚人力,橫向連繫的黏著劑;就功能言,宜在供輸資訊、形成課題、爭取經費和組成科學隊伍諸方面提供行政服務和經費挹注,才足以促成各系人員參與;就教育而言,中心宜發展開設一些全球變遷的「核心課程」,設計科際學程,供大學生及研究生選讀,訓練新一代兼具專精與整合能力的學者,以面對二十一世紀的挑戰。

* 原載:科學月刊第二十三卷第五期P324~325

中華民國八十一年五月

封底

有關《全球環境變遷導論》....


「全球變遷」已成為廿世紀末、廿一世紀初最重要的議題之一。全球命運同舟、禍福相倚,台灣自不能自外於此一全球共同關切的課題。本書根據全球地圈生物圈研究計劃(IGBP),政府間氣候變化特別委員會(IPCC)及聯合國環境保護署(UNEP)等組織近年所推動的研究成果,結合國內情況,以十六章的篇幅,從自然科學的角度出發,介紹「全球變遷」的相關課題,並兼及於「永續發展」及面臨挑戰的台灣如何回應等議題。

編著者

魏國彥,台灣大學地質系教授

全球變遷研究中心,古環境變遷組組長

美國羅德島大學海洋學博士

許晃雄,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全球變遷研究中心,海氣交換與氣候組組長

美國華盛頓大學大氣科學博士

版權頁

出版者/教育部

發行人/吳京

策劃單位/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

策劃/張祖恩

編著者/魏國彥、許晃雄

審查委員/柳中明、袁彼得、陳明德、 宮守業、洪肇嘉、李玲玲

電腦版面構成/林能通

發行單位/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

地址/臺北市愛國東路102號5樓

電話/(02) 391-0058,321-4898

傳真/(02) 322-3747

執行單位/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

電話/(02) 365-5671 ext 114

www網站:http://sun.gcc.ntu.edu.tw/

印刷者/時英出版社

地址/台北市新生南路3段88號3樓之1

電話/(02) 363-4803,363-7348

出版日期/八十六年十月

定價/參佰陸拾元

ISBN 957-02-0487-7 (平裝)


<回地科教室>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