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 結語

本章介紹了近十年來,我國對「全球變遷」挑戰所做出的回應。我們先介紹了國家的機構及全球變遷相關的研究組織架構,然後著墨於我國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的情形。最後,做為本書的結尾,我們對國內目前「全球變遷」研究現況提出直率的批評與建議。

我們毫不諱言,全球暖化的不確定性仍然存在;我們也坦率指陳,我國目前相關的研究尚不成熟。然而,我們認為這種不確定性( 或概率 )的概念,也應納入衝擊評估及因應策略研究。我們應作的是依據不同的假想狀況來評估氣候變遷的可能衝擊,而不是鐵口直斷,給予斬釘截鐵的答案。

我們更不希望政府、企業、甚至民眾,因為知道氣候變遷預測的不確定性,而忽視人為因素可能帶來的巨大影響。相反的,就是因為它的不確定性及可能造成的災害,我們應投入更多的精力在環境保護相關的研究、教育與防治上,設法結合綠色科技與經濟,讓環保與適度而且必要的經濟發展形成雙贏的局面。 生態學者林俊義教授曾強調,現代人投注相當多的時間、金錢與精力,維護自身的健康,防患於未然,為何不能以同樣的心態盡心盡力的維護地球的健康?人與自然的互動應是互相融合,而不是事後的適應與療傷。即使全球暖化發生的機率不高或者程度不嚴重,任何維護地球環境的投資( 不論是有形或無形的 )都是值得的。畢竟,維護地球的健康,就是延續人類的生存!


參考文獻

楊瑪利(1996) 綠色新世紀起跑,天下雜誌181期,頁26。

蔡勳雄(1996) 國家環境保護策略-追求永續發展.85年6月26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報告。

蔡清彥(1996) 國科會環發會之新方向.行政院國科會,85.11.4.

環境台灣--天下雜誌15週年紀念特刊,1996年6月出版。

國科會環境與發展委員會(1994) 全球變遷研究五年中程計劃-台灣的現狀與展望。

柳中明、洪肇嘉、楊盛行(1996) 1990年台灣地區甲烷(CH4)與氧化亞氮(N2O)排放統計估算方法探討.「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之「國家通訊」建議稿。附錄B, p.102∼115.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

楊任徵(1995) 氣候公約COPI會後分析,對我影響與因應,工研院能資所報告:06-3-84-070,經濟部能源委員會出版。

楊任徵(1996) 台灣地區溫室氣體排放源分析。能源、資源與環境,9(3):56-57。

楊任徵、方良吉、黃肇英、朱育華、古復渝(1995) 抑制二氧化碳排放之能源策略研究計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能源研究發展研究基金研究報告.台北市。

楊盛行(1996) 我國溫室氣體排放量之估算,p.2∼18,我國溫室氣體與國家基本資料研討會。台灣大學全球變遷趼究中心。

楊盛行、賴朝明、趙震慶等(1996) 台灣地區溫室氣體之排放。全球變遷通訊。

洪肇嘉、張國賢(1996) 台灣地區甲烷及氧化亞氮排放統計及未來展望。「全球變遷與溫室氣體排放減量座談會」-造紙業、鋼鐵業1996年2月26日。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環境中心。

林素貞(1995) 擬定我國減緩溫室效應行動方案先期作業。行政環境保護署報告.台北市。

IPCC(1994) IPCC Guid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Vol, 1.2 and 3, November, 1994.

Yeh, J.-R. (1996) Institutional capacity-building towa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aiwan'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climat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tical liberalization. Duk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 International Law, 6(2): 229-272.


<回地科教室> <往上一節>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