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 未來的努力方向
全球變遷研究與相關議題面臨的問題不知凡幾,在此謹提出一些想法供作進一步討論之基礎:
●利用現有資料評估台灣的氣候變遷
以目前的技術及人力,預測台灣未來的氣候變遷是「不可能的任務」。與其花太多精力以不成熟的技術作無謂的預測,倒不如全力培植未來的預測能力,同時加強氣候變遷資料的收集( 包括過去、現在及未來 ),提昇我們推估氣候變遷的實力。在現階段,我們可進行下列評估,釐清思緒,作為下一階段的氣候變遷研究的參考:
1. 台灣過去百年來的氣候變遷與溫室氣體及氣膠的增加有關嗎﹖
2. 台灣環境變遷的區域效應與溫室氣體的全球效應之間的關係為何﹖
3. 目前的氣候模式預測的氣候變遷是否可用來推估台灣未來氣候變遷?
●加強基礎研究
國內全球變遷方面的基礎研究仍有許多待改進之處,下列研究方向值得考慮:
1. 建立海陸空全面性的氣候變遷觀測網,收集完整的氣候資料;
2. 加強分析台灣過去氣候的相關資料,以了解影響台灣氣候的機制;
3. 培植區域氣候模擬能力;
4. 台灣氣候的可預測度 (並非所有的氣候或天氣皆可預測)。
●適度修正全球變遷研究的長期發展策略
日本最近提出長達二十年、耗資十多兆日元的全球變遷研究計劃,內容涵蓋觀測、理論、氣候預測,堪稱最具野心的氣候變遷研究計劃。第一個五年計劃已於去年開始執行。有些歐美人士譏之為財大氣粗, 是否如此有待觀察。以氣候變遷之複雜程度確實需要長期的、多方面的投入,才有可能有顯著的成果。我國在經過第一個五年計畫之後,相信國內學術界應更有經驗而且更有需要規畫長期的研究發展策略。我們以為,未來的發展策略應考慮下列因素:
1. 以台灣觀點,排列出研究項目之優先次序;
2. 人力資源的開發;
3. 持續性;
4. 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並重;
5. 加強跨領域研究。
●建立資訊橋樑
氣候學家Henderson-Sellers 針對全球暖化防治問題做問卷調查,詢問確定性要有多高才能採取防治行動。結果民眾要求只要50%即可。即使如此,科學家仍無法拍胸脯保證。全球變遷是如此的複雜,科學家仍難窺其全貌。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人類的科學知識仍不足以了解地球體系運作的基本架構,更遑論預測未來的氣候。負責任的科學家應當將實情據實以告當政者以及大眾,盡其所能提供最佳的建議。如何將科學語言及科學不確定性轉換到執政者及一般民眾能理解的層次,則是另一大挑戰。或許,「如何建立資訊橋樑」(譬如,在變遷研究與衝擊因應研究之間、科學研究與政策制訂之間)也應該納入全球變遷研究的範疇。
●加強地球系統科學教育
全球變遷之所以複雜是因為影響氣候的大氣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生物圈、甚至人類,皆是地球系統的一部份,彼此之間不斷的交互影響。不論人為的空氣污染是否將影響氣候變遷,這些知識若能轉化為一般常識,國民自然會產生環保意識。以長遠的眼光觀之,國內應自中小學加強地球系統科學教育。最近,教育部有廢除「環保小組」之議,以及縮減中學的地球科學上課時數,皆為違反時代潮流的作法。
<回地科教室> | <往上一節><往下一節>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