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遷的挑戰:台灣的回應





  

從國家發展到企業競爭,環境已經成為二

十一世紀最重要的議程。當綠色新世紀來

臨,環境就是貿易、環境就是外交、環境

就是未來.....〞


楊瑪利(1996)


16.1 前言

聯合圖16-2國世界環境發展委員會於1987年喊出了:圖16-1「我們共同的未來」,然而,各國有各自的發展歷史與藍圖,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的利害相左,「南北」衝突,早有所聞。其實,各國對未來的期望與作法大異其趣。

中華民國經歷了近三十年的持續高經濟成長,由開發中邁向已開發國家的急速變遷之中,台灣地區的自然環境也飽受摧殘。中華民國近年政治自由化、經濟國際化、社會力解控釋放、環保抗爭無日不有,產業面臨轉型及出走的雙重壓力,各種政治、經濟、科技、社會、生態、環境的發展,正試圖找出新的平衡點,來形成台灣走向可持續發展的基礎(Yeh, 1996)。

台灣總面積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全島長三百九十公里,寬一百四十公里,四面環海海岸線長一千一百四十公里。島上河川多做東西流向,以中央山脈為分水嶺,山高水短,水勢湍急,侵蝕作用旺盛。台灣地區平均雨量二千五百公釐,但雨季集中於梅雨季和颱風季節。

台灣地區人口密度高居世界一千萬人口以上之國家第二位,每平方公里密度為五百八十七人,1994年中華民國全國人口達二千一百一十二萬人,總人口的增加率約為0.86%。近廿餘年來,機動車輛及工廠數快速增加,能源需求成長迅速,蓄養豬隻多,農藥使用驚人,垃圾量增加龐大(圖16-1),環境負荷不斷加劇,全國有37%河川水質污染(圖16-2),預期我國環境品質在邁入廿一世紀後,仍無法達到已開發國家的最低標準。


<回地科教室> <往下一節>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