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 改善與防治措施
未來氣候變遷的不確定性,加深了生物保育的困難度,幾乎無法做長期的因應計劃,然而一些一般性的原則似可適用(Peters, 1991):
(1)全球氣候變遷朝暖化的方向似可確定,大陸內陸地帶將轉趨乾旱。
(2)加大生物族群的規模將可增加牠們存活、遷徙的機率,因此對珍奇生物的保育,不應只停留在目前維持其基本的生殖繁衍的族群規模。
(3)生物種內部基因變異的多樣化將可增加生物面臨環境變遷時的適應彈性,故而應致力維持基因層面的多樣性,過度的選種,「改良」措施,純化基因組成,反而埋下物種絕滅的遠因。
(4)要考慮到動植物保護區的延展性和連通性,使得在氣候變遷之後,保護區不致完全消失,生物有移棲、擴展之可能性(圖13-6)。
(5)可進行「棲地外社群創生」(Out-of-place community creation)的實驗,模擬氣候變遷之後,生物社群移棲重建的過程及可能性,演練移植、保育、復育等人工技術。
(6)建立更多的生態保護區,使得各類物種及生物社群不只存在於單一的保護區之內,從而增加其存活之機會。
(7)保護區的氣候、土質、海拔生態條件應多元化;就單一地區而言,如台灣,尤應增加其海拔高度的涵括性,因為垂直高度500公尺的遷徙可相當於水平距離350公里的搬移。
(8)保護區間要維持水平及垂直方向的遷移走廊(corridor)。
(9)保護區要設在生物存域的邊界地帶,就北半球而言,應在其北緣一帶,以備氣候暖化時,生物社群向北遷移。
(10) 保護區要確保南北方向的跨度,溫度改變時增加,緯度方向的遷移縱深。
<回地科教室> | <往上一節><往下一節>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