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 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13.5.1 經濟價值

生物的多樣性有重大經濟價值,最明顯易見的是農業方面,牛羊雞鴨,各類牲畜的畜養;五穀雜糧、蔬菜花果的種植與輪作,長久以來,保持著穩定成長的生產力;病蟲害的防制管理,水產養殖的發展在不同的層面上利用了生物的多樣性;近年對種內基因多樣性(genetic diversity)之開發利用,尤其明顯,無論是傳統農業中栽種不同變種(variety)的同類作物,來對抗病蟲害或旱澇,以保障維生的收穫,或近年利用基因工程來增加生產量或改善品質,都是受惠於生物多樣性。

各種天然物質(natural substance)也是醫藥的原料或材料科學所需的材料(material)。生物界的多樣性如同一個未經探究開發的大寶庫,藏有醫療某些病症的天然藥劑(如我國之天然抗癌植物研究),或某些特殊物理、化學性質的材料。

13.5.2 科學教育的價值

生物多樣性不僅提供生物學相關的研究素材,也常以其形態、結構、功能而成為人類師法的對象,如某些生物的結構方式成為建築師靈感的來源、模仿的對象;研究動物回聲定位來改善聲納系統;研究靈長類的行為做為探討人類行為的借鑒;學者研究靈長類的食性,發現可供人類醫藥用途的野生植物等。

13.5.3 文化藝術等精神層面之價值

人類社會中文化的多樣性和其環境中生物的多樣性密切相關。許多原始宗教有生物圖騰及崇拜;多數宗教尊重生命、保育生物。生物也因此成為許多民族文化中繪畫、雕刻、書寫、謳歌的對象。人類在接觸自然,看到各色生物多樣的行為、形態與互動的情形,多有歡愉或啟發之感。

13.5.4 生態功能

生態系中物質與能量的流轉由生態系中成員之交互作用,持續進行而達成,不同的生物扮演著生產者、消費者及分解者的角色,某一物種的消失或侵入,可產生「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當非洲某草原的象群因獵捕而消失時,草原可能因缺乏「大素食家」的啃食而逐漸轉為林地。當阿留申群島的海獺因皮草需求而銷聲匿跡時,牠們的食料-海膽-大量繁盛,而又使海帶(海膽的食物)銳減。

生態系的健全對人類生活環境也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例如污染物可能造成某些藻類大量繁殖,形成藻華(bloom)而爆發紅潮(red tide)或褐潮(brown tide),使海中貝蠔等水產含有足以致人以死的毒性物質,如1986年屏東地區之西施舌中毒事件。又如森林生態系之涵養水份、維護水土、淨化空氣、調節氣候;濕地生態系之調節水位;海洋生態系之參與生地化循環,影響溫室氣體含量及雲種的形成等,成為調控氣候變遷之重要因素。


<回地科教室> <往上一節><往下一節>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