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台灣陸域生物多樣性之特色

台灣位處東亞大陸邊緣,過去數十萬年間因為海水面的升降,時而與大陸連通,時而斷絕,島上高山聳立,形成兼具熱暖溫寒垂直分布的溫度帶,有利於由熱帶及寒帶各地移棲進入台灣的各類生物之生存;冷暖循環的冰期-間冰期的氣候變遷,使得台灣如同聚寶盆般聚集了大陸性及島嶼特有種的各類生物,有些地區甚而成為氣候變遷中的避難所(refugia),而多樣化的生態棲地及暖期的海峽隔離,又造成基因隔離,從而促使亞種分化或新種形成,使台灣成為生物多樣化的溫床,誕生新生命樣式的搖籃。也因此,台灣地方雖小,生物種類繁多,並富含台灣獨有的特有種(endemic species),譬如,台灣有14種特有鳥類,如深山竹雞、帝雉、冠羽畫眉等。台灣的哺乳動物也有14種屬於特有種,如著名的石虎、雲豹、台灣獼猴、台灣野山羊、刺鼠等。全球有350科左右之被子植物,本島有240科;全球有65科之蕨類植物,台灣有38科,本島可謂集世界植物科群之大成(柳榗, 1989),單以蘭花為例,台灣約有400種之多,真是洋洋大觀。然而,據統計,芸芸眾植物中有絕滅危機的共129科,340種(徐國士, 1983)。

中國人自古講究食補,六O、七O年代的台灣,春天進補鹿茸、夏天吃蛇肉、秋天燒烤小鳥、冬天吃狗肉;近年珍禽異獸更是被視為珍品,人們趨之若騖,台灣深山老林中的野豬、野貓、穿山甲、深山竹雞,也成了老饕嘴中的珍饈。海灘屠鯨、街市殺虎、林間張網捕捉過境的候鳥,野生動植物在台灣受到的殘酷待遇,令人瞠目結舌,世界各國皆難望其項背。

國人嗜殺野生動物,進口犀牛角、虎骨、熊膽珍稀藥材,購置象牙、紅珊瑚為擺設,在國際上早己惡名昭彰了;市場上當街殺虎的錄影存證,曾一度喧騰世界媒體.1994年我國甚至觸犯了華盛頓公約(CITES),引來美國的貿易制裁,限制動物性商品之出口。

台灣動植物之保育工作,主要由行政院農委會,各國家公園管理處,林務局對其管轄的區域負責,曾陸續進行若干普查建檔的工作,但各單位之調查方法、尺度、量化及精細化的程度不盡相同,使得各資料庫之交流整合極為有限,1992年農業委員會成立「生物資源調查研究策劃小組」,希望整合政府相關部門及學術機構的資源及人力,共同推動生物多樣性的調查及資料庫之建立,全面規劃生物多樣性永久保育。


<回地科教室> <往上一節><往下一節>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