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大絕滅
地球歷史上已出現過六次極大規模的大絕滅(mass extinction)事件(圖13-1),使全球生物多樣性嚴重受創。古生物學者像偵探般探索各次絕滅過程中的「殺手」,每次的大絕滅各有其背景及原因,可能是地球系統內部的突然災變,如氣候的鉅變,大規模的火山爆發;也可能是天外飛來的巨大隕石、禍從天降,造成全球性的毀滅,例如近年喧騰報章,膾炙人口的白堊紀末期恐龍絕滅的事件,學者認為是一顆(或數顆)直徑約20公里的大隕石,擊中墨西哥Yucatan半島Chicxulub盆地所造成的災變。
漫長的生物演化史上另外也一直存在著背景般的絕滅事件,有的生物不能適應不斷變遷的地球環境而消失,有些生物則在嚴酷的生物競爭中,處於劣勢而絕滅,所謂「優勝劣敗,適者生存」。全球生物多樣性則隨時間而增加,但是,生物多樣性的增加與遽減,似乎呈現2600萬年的週期(圖13-2)。人類做為生物的一種,似乎是生存競爭中的贏家,如今人口已經超過55億,憑著腦力創造科技文明,無畏風霜雨雪,遍布世界各角落,甚而是手操生殺大權的劊子手,宰制著地球上芸芸眾生。地球上「生物多樣性」的銳減,似乎是彰顯著演化論的規律-「優勝劣敗」而已,有人或許會問:人類「替天行道」,淘汰「劣種」,難道有錯嗎?且讓我們先看看這個生存競爭戰場上的血腥戰果吧!
科學家估計,全球目前有近1000萬個生物種,其中有5﹪以上瀕臨絕滅,而大多數屬於熱帶森林的物種(Steadman, 1991)。這些物種在科學家尚未謀面、記錄研究以前,將從地球上永久除籍,甚至未留下一鱗半爪的化石記錄。Raven(1988)估計,八O年代時,每天有2∼3種生物從地球上消失;以目前森林消退的速率來看,往後二十、三十年,每天絕滅的物種數以百計(Wolf, 1987),將有5∼10%的熱帶森林物種在50年內絕種殆盡(Reid and Miller, 1989)。人類殺手的悲哀在於,我們甚至不知道我們毀滅了那些生物。
對生物趕盡殺絕並不是廿世紀的專利,只是古已有之,於今為烈罷了。Wilson(1992, p.247)估計,晚第四紀以來,大型哺乳動物有73%的屬(genera)已經絕滅,南非地區甚而高達80%。舉例言之,北京北方的北京人遺址發現了各類鳥獸的化石,這些生物多數已在華北的平原和丘陵間絕跡。台灣台南左鎮菜寮溪、鹽水溪曾經發現犀牛、劍齒象、梅花鹿、四不像(鹿的一種)、台灣虎、獼猴、水鹿、山羌、野豬、鱷等所謂「左鎮動物群」的化石。另方面,澎湖水道也撈起數量龐大的諾曼象、馬、夷鹿、古鹿、水牛、山羊、長江鱷等「澎湖動物群」的化石(賴景陽,1987)。想像中,過去數萬年冰河時代中,當海水面下降約一百公尺上下,本來就不太深的台灣海峽「水落石出」,出水成陸,台灣與澎湖間的低窪地帶,形成河川與草原,動物麋集。這些生物的消失,除了氣候變遷的因素之外,早期人類的狩獵殺伐,生境破壞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以台灣梅花鹿(Cervus nippon taiouanus)為例,是台灣特有的亞種,曾經漫山遍野地出沒於台灣,百年以來,台灣曾經創下一年出口鹿皮二十萬張的記錄,但在鹿茸及鹿皮的市場需求下,最後一隻野生梅花鹿已在1968年被射殺,目前只有在保護區和動物園中尋覓芳蹤了(林與林,1983)。
<回地科教室> | <往上一節><往下一節>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