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地表覆蓋的定義及地表變遷的原因
所謂「地表覆蓋」,是指「地表及淺層地下的生物物理狀態」(the biophysical state of the earth's surface and immediate subsurface),而地表覆蓋的變遷包括:生物多樣性(diversity)、基礎生產力、土壤品質、逕流、沈積速率的變化(Steffen et al., 1992)。地表覆蓋的變遷事實上也就是維繫生物圈及地圈的各種物質與能量的源與匯(sources and sinks)的變化。 因為人類的土地利用型式是目前改變地表覆蓋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有關土地利用的研究,除了探討上述的地表生物物理性質的變化外,還要探討人類的因素,探究其土地利用的意圖、目的及其操作手段。舉例言之,造林、畜牧、公園、農耕、建立村鎮等是土地利用的意圖或目的,而達成這些目的則有各種操作手段,如,為農耕之目的,人類可能採用山田燒墾(slash and burn,中國古籍作「刀耕火種」),也可能用施肥、施殺蟲劑、農田水利、農機耕作來進行。又如畜牧可以是引入草種,種植牧草;或以游牧的方式進行。這些操作手段是土地利用的技術面與管理面。
改變地表覆蓋及土地利用型態的基本驅動力來自人類社會的發展及因之而衍生的自然資源需求,根據社會經濟的狀態(包括其市場機制、決策程序、關發工具等),配合週遭之環境與資源,而對原本之地表覆蓋物進行人為的操作,如砍伐、焚燒、耕種、施肥、灌溉、挖掘等等。這些人為操作,常被歸類為土地利用變遷的近因(proximate sources of change),以有別於社經需求的遠因。
<回地科教室> | <往上一節><往下一節>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