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氣候模式可靠嗎?

預測氣候的工具,如前所述,包括統計模式及氣候模式。前者指的是用過去資料的統計特性預測未來氣候的變化,雖然這類模式在某些特定問題上具有不錯的預測能力,但是有效期限頂多只有幾個月至1年。用這類模式去推估21 世紀氣候成功的可能性極低。氣候模式一般指依據已知之科學定律、理論設計之數理模式。這些模式或許仍缺乏準確的預測能力,但是因為有一定的理論依據,是比較有發展潛力的工具。

IPCC科學家所用的氣候模式實際上已經十分複雜,雖然它們仍無法包含所有可能影響氣候的機制( 因為,我們還不瞭解! )。目前,用來研究氣候變遷的主要氣候模式為全球大氣-海洋耦合模式,它考慮了大氣運動、表面洋流、溫鹽環流、以及大氣/海洋交互作用。除此之外,大氣化學、植被及土壤的影響也都考慮在內。在用這些氣候模式推估可能的氣候變遷之前,我們必須評估、瞭解這些模式模擬現今氣候的能力。

這些模式已經具有相當程度的模擬能力。比如,它們對地面氣溫及降水的模擬,已經能掌握到主要的分布形態。但是與觀測值相比,平均而言,模擬的氣溫在高緯度地區偏高,有些模式的偏差甚至高達14℃;低緯度地區的氣溫則偏低約2℃ (圖11-1圖11-1 )。 極區氣溫偏高的原因可能是,這些模式過分強調冰-反照率機制,而低估了其他機制的影響(比如,低雲的冷卻效應)。此一系統性偏差導致南北方向氣溫梯度較小,比較不利於天氣系統的發展。這也是為何這些模式大多低估了中緯度天氣系統的活躍度。更值得注意的是,模式彼此之間的差異相當大。此一現象在高緯度地區尤其明顯,而且夏季比冬季明顯。模式間差異越大的地區,表示模式對該地區的模擬能力越低。因此,目前的氣候模式對高緯度地區與夏季氣溫的模擬能力較差。

降水方面( 圖11-2 ),平均而言,在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偏少,南半球中緯度地區則偏多。北半球中緯度地區的冬季降水,主要來自天氣系統;較弱的天氣系統導致較少的降水。相反的,模擬的低緯度地區及極區的降水普遍偏多。模式之間的差異也不容忽視,尤其是以熱帶的大降水區最為明顯。

在長期氣溫變遷方面,氣候模式也能大致模擬出全球平均氣溫過去百年的變化( 圖11-3圖11-3 ),尤其是同時考慮溫室氣體及硫酸鹽懸浮微粒的模擬。如果只考慮溫室氣體(圖11-3中的虛線)圖11-4,在1980年代,模擬之氣溫比實際大約高出約0.5℃。加入懸浮微粒的冷卻效應,使模擬的氣溫較接近實際值(圖11-3中的實線)。比較圖11-3中模擬值及實際值的變化,我們不難發現這些模式仍無法模擬較快速的氣候變化,如20世紀初的快速增溫、1940年代的相對暖期以及1950、60年代的降溫。整體而言,模擬的百年氣溫變化趨勢與溫室氣體、懸浮微粒的變化趨勢相當一致。假設上述的百年時間尺度的長期氣候變遷是人為污染造成的,那麼數十年時間尺度的變化有可能是氣候的自然變化,與人為污染無關。如果與人為污染有關﹐則模式顯然仍力有未逮,無法掌握時間尺度較短的氣候變化。不論原因是前者或後者,上述推論皆指出目前的氣候模式或許能模擬長期變化趨勢,但是無法模擬較短期的氣候變遷。目前﹐尚無任何理論可以解釋前述的數十年氣候變化。

一般而言,氣候模式模擬空間尺度越大的現象的能力越高,模擬較小區域的氣候特性就有問題了。圖11-4 是30多個氣候模式模擬1979-1988中國北部、中部及東南部夏季平均降水的結果。只有少數幾個模式能準確的模擬出區域平均降水量,大多數模式的模擬結果不佳,尤其是中國東南部,幾乎所有模式降水量都嚴重偏低。其中之一是台灣大學大氣環流模式(亦即,圖中的NTU ),模擬結果大致不錯。但是,如果比較實際降水分布形態,我們仍舊發現相當程度的偏差。顯然,時間及空間尺度越小,氣候模式的模擬能力越差。


<回地科教室> <往上一節><往下一節>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