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 結語

地球環境無時無刻不在變動之中,地質資料告訴我們,二氧化碳的濃度曾經高過今日六、七倍不止,地球曾經大暖與嚴寒,遠甚於今日。在綿長的自然變遷的背景趨勢中,人類的影響加入了新的變數;我們研究古全球變遷,除了探究自然背景的變遷機制外,更在於重建若干不同於今日的邊界狀態,提供氣候模型學者驗證其模型預測的能力。 人類對過往的氣候儀器觀測記錄只有二、三百年,相對於我們所欲窺知的數千萬年的近期地質時代的變遷而言,實在是太短暫了。然而,重建古環境代用指標種類雖多,各有其侷限,所能提供於「全球變遷」預測的基本資料明顯不足。儘管如此,本章仍對相關之全球變遷幾個問題,由古氣候學的角度提出討論,結果顯示:

(1) 地質時代中CO2含量高的時代,溫度及海水面均較現今為高,目前地球似乎處於一個「熱空氣-冷冰極」的失衡狀態。

(2) 上世紀以來的暖化現象,似乎是小冰期結束後全球回暖週期變化的自然趨勢,其增溫之幅度也低於氣候模型所預測之溫室效應,其中玄機,尚待分解。

(3) 以往二十萬年間之快速氣候變化事件之幅度與速率均遠甚於我們近數百年來所感知的。

(4) 氣候快速變化對生物界產生重大衝擊。

(5) 在高緯及低緯度(尤其西太平洋一帶)地區,氣候模型所模擬的上次冰期之氣候狀態與指標記錄所重建者有重大出入,亟待雙方各自檢討其方法,進一步修正、整合。


參考文獻

何春蓀(1992) 普通地質學,五南出版社,三版。

魏國彥等(1997) 1992-1996台灣古全球變遷研究之進展。地質(印刷中)。

Crowley, T. (1990) Are there any satisfactory geologic analogs for a future greenhouse warming?. Jour. Climate 3: 1282-1292.

Crowley, T. and North, G. (1991) Paleoclimatology. Oxford Univ. Press.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1996: Climate Change 1995: The Science of Climate Change. J.T. Houghton, L.G. Meria Filho, B.A. Callander, N. Harris, A. Kattenberg and K. Maskell (ed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72pp.


<回地科教室> <往上一節><往下一章>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