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 古全球變遷(PAGES)研究計劃

為因應全球變遷,世界科學聯盟(ICSU)於1986年提出的國際地圈-生物圈研究(IGBP),共含有十個核心計劃,其中之一即為研究古全球變遷(Past Global Changes簡稱PAGES),主要目標在於提出古環境變遷的定量資料,定義環境自然變異(natural variability),以便區分出人類文明對生物圈、地圈及大氣圈的衝擊。為了驗証各類氣候模型,達到預測未來氣候的目的,PAGES努力重建古環境變遷史的定量描述,整合海域與陸上的資訊,提出解析,並與氣候模型所推測的結果相互比較,驗証氣候模型的適用性。

IGBP於1994年經集思廣議,擬定出1994∼1998的研究策略,包含5大焦點(foci),其中三個研究與觀測的焦點,分別強調Ⅰ古環境變異Ⅱ極區古環境變異與Ⅲ人類活動對古環境的衝擊。第四個焦點則強調氣候模型與古環境資料的比較,探查氣候的敏感度、外在因素(火山、太陽、溫室氣體)的趨動機制及體系內部的回饋機制。第五個焦點強調創新、整合、資訊、教育及科際連繫,希望改善定年技術,開發新的古環境指標;進行多指標填圖,做整合性古環境解釋;建立古環境資料庫,並與其他核心計劃合作,從事區域性、教育性,及各國社會結構(infrastructure)改善的努力。

前三項焦點,鎖定在二個時間尺度上來進行觀測與研究:(1)過去二千年;(2)過去數十萬年的冰期-間冰期旋回。前者的解析度希望能達到每年,甚或每季,後者則要求百年∼千年的解析能力。

因世界各國貧富不均,科學發展程度參差不齊,古全球變遷研究集中在歐美、日本等地;熱帶地區及南半球的資料嚴重短缺,因此焦點一的戰略著眼在於打破這種不均衡的狀態,特別將全球分為三個南北縱走面(transects),分別是:Ⅰ縱走面,Ⅱ亞-澳縱走面及Ⅲ非-歐縱走面。我國屬於亞-澳縱走面亞熱帶的重要位置。在國科會的規劃與資助之下,從1992年起已開始有「古全球變遷」的大型綜合研究,學者就樹輪、珊瑚、湖泊沈積,及海洋沈積進行陸上及海域的古環境研究,研究成果可見魏國彥(1997)的概述。


<回地科教室> <往上一節><往下一節>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