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古氣候簡史

地球的年齡約有四十六億年,渺遠的時代中有著與今日迥然不同的古氣候狀態,是由於古往的大氣成份、海洋化學及海陸佈局與今相異,以下是一段簡明的歷史巡禮,概述古氣候變遷史(見圖10-1圖10-1之時間表):

1. 四十六億至二十五億年前,日照量低,溫室氣體含量高,無冰川。

2. 二十五億年前,首次出現了冰河。

3. 二十二億至九億年前之間,溫室氣體含量漸降,低日照,無冰川。

4. 九億至六億年前(晚前寒武),出現至少三期的冰河時代。

5. 六億至一億年前(古生代至中生代),氣候大致溫和,有兩次主要的冰川發育,一在奧陶-志留紀,另一為石炭-二疊紀,儘管當時二氧化碳含量甚高,冰川之發育或與岡瓦納大陸(Gondwanland)和盤古(Pangaea)大陸之巨大無朋有關,大陸中心之夏季炎熱乾燥。

6. 一億年前至五千萬年前間,(100∼50Ma),無冰川發育,中白堊紀(100Ma)常被用來當作「無冰川世界」的標準狀態,進行古氣候模型測試。

7. 五千至三百萬年前間(50∼3.0Ma),溫度逐漸下降,南極冰原形成。板槐運動所造成陸塊的移動,引起海洋環流的變化似乎是長期氣候變化的主因。青藏高原及北美西部高山隆起影響了北半球中緯地帶的大氣環流,海洋中熱能傳導也曾有重要變化,早第三紀(Paleogene,65∼26Ma)海水性質以鹽度差異為主,行成「鹽動環流」(halokinetic circulation),與現今的「溫鹽環流」(thermohaline circulation)不同。CO2的含量是現今的兩倍。這段期間中,有幾次重要的古洋事件,顯示全球氣候系統能在短時間內,從某一均衡狀態跳到另一狀態。這幾次古海洋事件多與兩極冰原的發育與擴張有關,記錄顯示,四千萬年及六百萬年前南極冰原有大規模的增長,北極冰原則在二百四十萬年前形成。冰原的消長,及伴隨的反照率效應(albedo),及海流溫鹽穩定度(thermohaline stability)等都是古氣候變遷的重要控制因素。

8. 北極冰原自二百四十萬年前形成以來,表現了多次消長,其變化的幅度在九十萬年前突然增大許多,並以十萬年為主要的週期消長,形成所謂冰期與間冰期旋回(圖10-2圖10-2.e)。大部份的時間中冰原覆蓋的範圍均遠大今日,僅有10%的時間與現在一樣。約十二萬五千年前,溫度可能稍高於現在,冰原面積較小,海水面平均高於現在五公尺左右,就全球暖化的研究而言,十二萬五千年前的地球狀態提供了一組極為重要的邊界狀態,供我們探索地球繼續暖化所可能造成的後果。

9. 一萬八千年前,冰原的發育到達極致,故稱之為上次冰期最盛期(Last Glacial Maximum,簡稱LGM)(圖10-2.d),當時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分壓約為195ppm,是現在的1/2,或工業革命前二氧化碳濃度(280ppm)的2/3。甲烷(CH4)的濃度(0.4ppm)約為工業革命前之1/2(圖10-4圖10-4)或現今濃度(1.7ppm)之1/4。海表及陸表的溫度比今日低,但學者各有十分相異的估計,互相抵觸,正是目前學界致力研究的重點。對LGM的古氣候模擬,在熱帶地區有許多矛盾不調之處,亟待進一步研究。

10. 一萬二千年前全球已進入明顯的冰融期(deglaciation),至九千年前,完全進入間冰期,故從一萬年前迄今又稱現世(Recent)或全新世(Holocene)。然而在一萬一千年至一萬零五百年之間有一次短暫的回冷期,冰川再度擴張,海水面再度下降,地質學家命名為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 Event)(圖10-2.c)。這個短暫、迅捷的回冷事件,顯示地球氣候系統的易變性及變化的幅度,亦是近年古氣候研究的要課題。

11. 九千年前溫度開始與現今類似,南亞季風(monsoon)增強,七千二百至六千年前溫度較高,是所謂全新世最暖期(Holocene Hypsithermal)(圖10-2.c)。

12. 過去一千年中的詳細古溫記錄顯示(見第二章),仍有以十年至一百年週期的溫度起伏,公元一千四百∼一千八百五十年之間,全球溫度皆較現今為低,稱為小冰期(Little Ice Age),太陽照射強度的降低,溫鹽環流的週期性震盪,及較盛的火山噴發或許是造成小冰期的原因(圖10-2.b)。

總結而言,日照強度對超長期(億年為單位)的氣候變遷有決定性角色,地球的早期因為溫室氣體含量高,補足了低日照的效應,使得早期的地球溫度相當溫暖,僅有特定的幾個時間有冰川發育。

就千萬年的時間尺度而言,海陸佈局等古地理因素及二氧化碳含量控制了地表溫度的變化。在百萬年(106 yrs)之時間尺度上,地殼構造運動(如大山脈之隆起)及長週期的地球軌道的變化,似乎更為重要,然而各種古氣候重大變化的原因仍費猜疑。

在更短時間尺度上,即千年至十萬年(103∼105 yrs)的氣候變化,是受到地球繞日軌道的週期變化,亦即所謂米蘭克維契週期(Milankovich cycles)之地外營力為主要控制,伴隨著地球氣候體系內部CO2消長的回饋機制,這是目前古氣候研究中比較確定,有高度預測能力的部份。

我們最關心的短時間尺度,即一年至百年(100∼102 yrs)的氣候變化,則受到太陽照射強度,火山噴發及氣候體系內部的回饋機制所操控。


<回地科教室> <往上一節><往下一節>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