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為鑒:地質時代的氣候變遷





10.1 前言

古諺云:「以古為鑑,可以知興替」,我們研究古氣候,也是為了鑑往知來。人類平均壽命大約比一甲子稍長,習慣以自己的記憶及時間尺度來認知地球的現象,我們對去年的旱象或是今年的颱風印象深刻,但是對長期隱微的趨勢與起伏則欠缺認知。相對於氣候狀態及生態環境的長程變遷而言,我們只能嘆惜人生苦短,甚而抱怨人類的文字史何其短哉!10-1臺北在數百千年之前仍是湖泊,不時有海水入侵;大甲溪上游的櫻花鉤吻鮭魚是冰河期的孑遺,顯示臺灣中部山區曾經大寒;而臺南左鎮出土的犀牛化石與鱷魚骨片,隱約告訴我們臺灣海峽曾經出水為陸,臺灣一度與大陸相通。臺灣島的誕生與隆起,滄海與桑田,都留下了吉光片羽,蛛絲馬跡記錄在岩層與化石中。

大氣圈、水圈、岩石圈及生物圈的作用表現於長短不同的各種時間尺度上(見第二章)。古氣候學者考慮的時間尺度經常以千年、萬年乃至百萬年為單位。若以時間為經緯,學者研究的方法,可分成兩大類,一是時間序列(time-series)分析,另一則是時間切面重建(time-slice reconstruction);前者重建古氣候史,探求各氣候因子的因果關係,回饋機制及變動的週期與頻率;後者恢復某一地質時代的古地理、古氣候之空間分布。兩者都是利用各種指標,藉適當的定性或定量方法,重建古環境、古氣候。重建古環境的方法論原理是地質學的第一定理,即所謂「古今一致論」(Uniformitarianism),或為「今為古鑰」(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近來有人將the key改為a key》,亦即,今日所見的種種物理、化學、生物作用的定律、規則,必然也運行於以往的地質年代之中;唯有如此,我們可以從岩層與化石等地質「產品」去回溯逆推當年的地質作用與地球歷史。

談「史」,離不開「時間」,學者對研究的材料首先要知道其年代;在某些狀況下,即使不能斷定其確切的年代,也要推斷標本間的時代先後關係。地質的絕對定年主要依賴各種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來計算,學者也利用化石來進行地層對比,來建構古氣候研究的時間架構(圖10-1)。 在「全球變遷」的警訊中,氣候學者希望能預測未來,但是地球碩大無朋,體系複雜萬端,作用的過程綿長無盡,我們不能把地球放在實驗室中進行實驗與觀察,就如哈佛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系主任McElroy說:「We cannot manipulate the earth. Our laboratory is the past」。

「全球變遷」的實驗室在地球的「過去」,實驗都已經做了,實驗結果埋藏在地層化石、樹輪與珊瑚之中,等著地質學者去解讀。如何解讀?解讀的結果如何?其方法牽涉到各種地史學研究的方法。本章僅就(1)地球的古氣候歷史(2)全球變遷研究中,幾個與古環境相關的議題兩方面稍加闡述。


<回地科教室> <往下一節>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