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全球海水面的變化及其原因

圖9-3

從繁雜圖9-4各異的各地海水準記錄中,濾掉各地的局部效應,而求得一個全球平均海水面的長期變遷曲線,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圖9-3是IPCC(1990)所發佈的一個近百年海水面上漲曲線圖,看來自1880年迄今,全球平均海水面大約上漲了十四公分。另方面,以近十數萬年來看,全球海水面變化的幅度超過一百二十公尺(圖9-4圖9-5),遠超過這百年來十四公分的變化,這一百二十公尺的漲落主要受控於大陸冰原的擴張及後撤。由圖9-4可見,海水面自18000年前緩慢上升,在13000∼11000的2000年間上升特別迅速,是所謂第一冰融尖峰期,自11000∼10500年間,稍為減緩,正是歐洲及北美的回冷時間,所謂新仙女木期(Younger Dryas);然後又急劇上升,即所謂第二冰融尖峰。自6000年前迄今,海水面上升速率平緩,每千年約上升一公尺,每百年近似於十公分,這個速度與目前觀測到的過去百年來的變化十分近似,圖9-5也因此,有些學者認為,目前這個海平面上升速率是長期變化的現象,其來有自,與近百年溫室氣體的排放無關(Baltuck, et al., 1996),對美國康州海平面上升歷史的研究,也顯示自中世紀以來,上升的速度恆定,近百年並沒有特別加速的現象(Nydick et al., 1995)。

如果現今格陵蘭與南極的冰原全部融解,全球絕對海水面將升高60公尺;因此,就近數萬年而言,冰川的增長或減縮是導致使海水面升降起伏的重要原因,而氣溫的高低及降雪的多寡等氣候因素,又控制了冰川體積的增減。最新出版的IPCC(1996)報告認為,西部南極冰川非常穩定,不會在短時間內融化崩解,造成海水面上升。而過去百年來,南極及格陵蘭冰川融化的水所造成的海平面上升之幅度為0∼18公分。


<回地科教室> <往上一節><往下一節>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