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0 氮的生地化循環
因為限於篇幅,本章主要探討碳的循環。但是在全球變遷的討論中,氮的循環是不容忽視的一個環節,本節略作介紹。
氮是空氣中最重要的組成,佔79%。氮不能被生物直接利用,必須轉化成氨(NH3)、亞硝酸態及硝酸態才能為植物所吸收。從大氣中有三種方式將氮固定(nitrogen fixation):
(1) 自然界中之光電化學反應,如雷電作用將氮分子固定成為硝酸態。
(2) 以人工合成氮肥。工業上係在高溫450℃及200大氣壓下,將氮與氫合成為氨氣:
(3) 生物固氮作用。許多豆科的植物在根部與真菌或細菌共生,形成根瘤,進行固氮作用,形成NH3。
由氨往相反的方向,經過硝化作用(nitrification)及脫氮作用(denitrification)可以產生氣態的N2、N2O及NO。其中硝化作用係自營性的硝化細菌將NH3轉化成,再化為。可被植物吸收亦可能自土壤中淋溶,流入地下水中。在土壤中缺氧狀態下,細菌可將NO3-→NO2-→NO→N2O→N2,此過程是為脫氮作用。 整個氮循環即由上述的氮固定、硝化作用及脫氮作用所組成。
據估計,陸上生物每年固定氮的量約為100Tg(1Tg=1012g)(Soderlund and Rosswall, 1982),海洋的固定量是5∼10Tg(Carpenter and Capone, 1983)。而近年人類工業肥料的固氮量高達>80Tg/yr,加上內燃機產生的氧化氮氣體(25Tg/yr)及豆科農作物的固氮量(30Tg),人類活動導致的固氮量已超過自然背景值。而這個現象是1980以後的「新生事務」(圖8-12 )(Vitoustk, 1994)。據估計,有史以來,工業產製的氮肥,有50%是在1982以後耗用的(Vitousk, 1994)。另方面,人類活動也以其他方式釋放氮,已取代自然界成為干擾氮循環的最大單一因子了。
人類活動的影響,似乎使氮循環的規模成了原來的兩倍,這使得科學家不得不考慮下面幾個問題:
(1)人類大量固定氮是否終將引發空氣中氧化氮的激增?
(2)陸域生態系中氮固定量的增加,是否同時也有助於碳的儲存?
(3)這些人為固定的氮是否可能經由其他途徑取得?是否因此而造成其他問題,例如:對流層中臭氧的增加?水質優養化?
自然生態系中,氮的增加固然有利於生物生產力的增加,但是僅使某些特定的植物受惠,使其成為優勢種,反而妨礙了其他的生物存活,因此,許多生態系中,生產力上昇,但生物多樣性明顯下降。
總結來說,人類活動(氮肥、豆類生產、燃用化石燃料)所造成氮的固定量已經超過所有自然途徑的總和,這些多增的氮改變著大氣化學,水生及陸域生態系,對生物圈形成優養化作用,進而改變了生物社群結構;至於其對全球環境影響的詳細過程則還待進一步研究。
<回地科教室> | <往上一節><往下一節>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