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 沈積物中的地質記錄

溫鹽洋流循環主宰了熱量、鹽度及海水中元素的分布(見第六章),因此對大氣中CO2含量和全球氣候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深海環流的強弱也影響生物幫浦的強弱,而底流形成的位置及流量影響世界各地底流的鹼度,因此決定了碳酸鹽躍溶深度及補償深度,進而影響到CaCO3被保存到沈積物的通量。

經由對棲息在海床沈積物中的底棲有孔蟲殼體中碳同位素及Cd/Ca比值的研究,學者認為,上次冰期時,大西洋北端所形成的北大西洋底流(North Atlantic Deep Waters, NADW),流量銳減,北大西洋中層水中所含的營養鹽濃度也降低,然而底棲有孔蟲的碳十四資料顯示全球深洋與上層連通交換的速率(ventilation rate)在冰期中並無明顯的改變。進一步研究這些深海環流的示蹤劑(tracer),如底棲有孔蟲殼體中的δ13C,Cd/Ca及14C將有助於重建晚第四紀(過去數十萬年)全球深海環流的佈局,佐以各大洋底部沈積物中CaCO3的保存及堆積率資料,將可建構及檢驗生地化模型,探討養料及碳如何在海洋中循環,及其與氣候因素相互影響的機制。底棲有孔蟲的碳同位素值(δ13C)亦有助於瞭解冰期-間冰期中陸上生物質貯藏庫的消長現象,因為陸上植物的δ13C值較海域生物質的δ13C低,當陸上生物質增加時全球較輕的碳同位素(12C)被集中在陸上,海域的總碳的δ13C就昇高了,將可被有孔蟲殼體(CaCO3)的δ13C所記錄。


<回地科教室> <往上一節><往下一節>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