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 陸域生地化循環

陸地上碳的循環與累積與三個因素密切相關:

(1)氣候因素:氣溫影響到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2)氮、磷、硫等(營養)元素的供應與消耗。

(3)人類土地利用的變化:森林-農田-牧場-草地之間的變化,常劇烈地影響了碳、氮等之循環與儲存。寒帶地區的苔原(tundra)的土壤儲存了大量的有機碳,設若有全球暖化的現象,則苔原地帶的增溫將頗為顯著,增溫的結果將使光合作用及分解作用加強,設若同時,苔原變得較為潮溼,則將增強碳的儲積,但CH4的釋放量將增加。這方面的野外量測及控制實驗正在進行之中。

溫帶森林是氮重要的匯(sink),歐洲及北美洲的森林,氮的堆積量達10∼50kg/ha/yr,而氮又是溫帶森林中固碳(carbon fixation)的主要限制因素(換言之,有多餘的碳,但沒有足夠的氮,會抑制植物的生長)。目前,溫帶森林中氮的堆積,N2、N2O、NOx的排放及其與碳的生地化循環的關係,也是全球變遷研究中的重要項目。

熱帶地區森林及疏林(savanna)間的消長令人注目,因為森林中以C3的木本植物為主,而CO2濃度增加,有利於C3植物的增殖;另方面,草原及疏林則以C4草本植物為大宗,碳及氮的循環及堆積都不如森林,且極易燃燒。目前,濃度不斷上昇的CO2應有利於森林向草原的擴張,形成負回饋;但另方面,熱帶地區的砍伐及焚林,則有助草原的擴大。上次冰期以來的地質記錄或有助於探討此問題,因為,一般咸信,冰期中,草原較大,冰融以後,森林迅速擴張,這個此消彼長的趨勢一直維持到近年,才因人類活動而逆轉。


<回地科教室> <往上一節><往下一節>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