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化循環
8.1 前言
大氣中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有CO2、CH4、N2O、H2O、O3及氟氯碳化物(CFCs)等。前三種氣體的產生與消失牽涉到複雜的生物、物理及化學的作用;有些過程產生這些氣體,釋放到大氣中,另有些過程則吸收存放,把這些氣體從大氣中抽離,這些因時因地而異的吞吐吸放形成一個不斷反覆的循環,稱之為『生地化循環』(biogeochemical cycle)(圖8-1)。
以碳(carbon)的生地化循環為例,對大氣而言,煤、石油等燃燒後產生二氧化碳,植物行呼吸作用也產生二氧化碳,稱做源(source);森林的生物質(biomass),海底的鈣質軟泥沈積碳酸鈣(CaCO3),則成為碳的「去處」(sink,或譯為「匯」)(圖8-1)。碳元素在「源」與「匯」的來往循環之中,可藏身於不同的儲存庫(reservoirs)。要了解大氣中CO2的來源與去處,以及來去之間「收入」與「支出」的盈虧,我們需要知道有那些儲存庫可以與大氣交換二氧化碳,以及彼此間流通的數量(flux,簡稱通量)。嚴格地定義,通量是指單位面積中,單位時間所通過的物質量。儲存庫間的通量可以因時因地而異,理論上,某一時段中,通過某一面積的總流通量(或累積量),可以估測得之。舉例來說,科學家估計,工業革命前與革命後,碳元素在各儲存庫的儲量,以及各儲存庫間的通量都發生了變化。在工業革命前,海洋和大氣間二氧化碳的交換通量維持收支平衡的狀態,但工業革命後,一百五十餘年來,因人類大量燃用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氣),海洋與大氣間的平衡已經受到干擾,最明顯的變化表現於大氣儲存庫中CO2的儲量節節上升,海洋與大氣間交換的通量也增加了,成為工業革命前的1.2倍左右。
限於篇幅,本章僅以碳的生地化循環為例,來說明生地化循環,並簡單談到氮的情況。前面章節已經介紹過,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溫室氣體之一,到底是那些因素控制了大氣的二氧化碳含量?過去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為何與現在相異?未來的趨勢又是如何?這些都與碳的生地化循環息息相關。
<回地科教室> | <往下一節>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