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聖嬰-南方振盪

以往,研究氣候變化的科學家多著重在海洋如何影響大氣的運作。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大氣對海洋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它們之間的相互回饋形成一個極端複雜的耦合系統。任何人想要了解氣候變化,皆必須考慮海洋/大氣交互作用的影響。其中最明顯的例子是聖嬰-南方振盪,它是影響短期氣候變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圖6-3

在平均狀態,赤道太平洋的大氣環流及海面水溫分布如圖6-9圖6-9所示。西太平洋海溫高,為低壓帶及上昇氣流區; 東太平洋海溫低,是高壓帶及下降氣流區。水平方面則為,低層氣流由東往西,高層氣流由西往東,此一垂直環流稱為沃克環流( Walker circulation )。在赤道太平洋及秘魯外海,每年年底海溫皆會上升( 圖6-3 ),原本由南往北的海流變成由北往南。 由於接近耶誕節,當地人稱此現象為El NiTMo ,意即年幼的基督(the Child Jesus,國內譯成「聖嬰」)。然而,每隔幾年海溫就會變得太高,甚至改變氣候型態及生態,造成災害。如1982/83 ENSO,東太平洋海溫異常曾高達4℃。目前「聖嬰」這個名詞,已被用來代表上述異常現象,而不是規律性季節變化的現象。

聖嬰發生時,東太平洋海溫上昇,西太平洋海溫下降,印度洋及部份大西洋海溫也上昇,它的影響幾乎是全球性的。在大氣方面,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及東南信風減弱,澳洲及東印度的低壓帶也變弱。 此一東西向的氣壓變化,宛如翹翹板一上一下,而且發生在南半球,因此稱為南方振盪(Southern Oscillation)。因為赤道東風減弱,東太平洋因此海溫偏高、海面昇高、湧昇流變弱、躍溫層變深; 在西太平洋,則海溫偏低、海面下降、躍溫層變淺(圖6-10圖6-10;情況類似圖6-8圖6-8b)。過去一百年來,ENSO變化的情況,如圖6-11圖6-11所示,約2-7年發生一次聖嬰(正值),但並無一定週期可言。圖6-11中某些年份,指標為負值,亦即某些年份的海洋/大氣狀況與聖嬰相反,稱為拉尼娜( La NiTMa,意即the girl)。拉尼娜年的海洋/大氣狀況,類似平均狀態,但是所有現象皆增強。比如,西太平洋對流變強,赤道東風沃克環流變強,東太平洋海溫下降,湧昇流變強,躍溫層變淺(圖6-10 )。

ENSO對熱帶大氣最大的影響是對流旺盛區發生東西向位移。比如,在,對流旺盛區位移至中太平洋甚至東太平洋,所釋放出的潛熱,激發大氣大尺度環流擾動,而以波動形式傳至高緯度地區。因此,ENSO與世界許多地區的短期氣候變化有相當密切關係。圖6-12圖6-12是聖嬰年與拉尼娜年期間,發生在世界各地的異常氣候。圖6-13聖嬰年由於暖海水區往東移,西太平洋的颱風較少,而且大西洋颶風也偏少。1982/83聖嬰年是本世紀以來最大的ENSO現象之一。該年非洲、中南半島、馬來西亞、澳洲皆是乾旱,森林大火、沙暴頻頻發生; 秘魯、美西、美南則是洪水。太平洋地區颱風產生的位置也較偏東,連夏威夷、大溪地都遭受80年來首次颱風侵襲。聖嬰也影響生態。由於湧昇流變弱,浮游生物量變少,因而破壞食物鏈,使得海鳥數及魚獲量銳減。過多的降水也改變秘魯海岸邊的植被與地貌。譬如,沙漠變成綠油油的草地,原本無法生長的香蕉、椰子、棉花等作物反而盛產。

圖6-12似乎顯示台灣冬夏季氣溫、降水的變化與ENSO無明顯關係。但是,如果以月為單位,而且考慮其他月份,則有某種程度的統計關係。ENSO對台灣3月降水( 圖6-13a )及夏末初秋氣溫(如,9月)影響最大( 圖6-13b )。如果冬天是聖嬰狀態,則隔年台灣地區3月降水偏多,9月氣溫偏高; 如果是拉尼娜年,則情況相反。另有研究指出,聖嬰年侵台颱風數較少。至於影響台灣甚大的梅雨以及豪雨,則無明顯證據顯示與ENSO有關。總而言之,目前的研究結果顯示,ENSO對台灣氣候有某種程度的影響,但是並不是特別明顯。而且,我們仍不太了解ENSO如何影響台灣的短期氣候變化。


<回地科教室> <往上一節><往下一節>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