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4-96.3表面洋流與湧昇流

全球海洋表面環流的分布如圖6-4圖6-4,在北半球大多循順時鐘方向繞行,在南半球則多為逆時鐘方向。與圖4-9的全球風場比較,我們發現兩者的分布極其類似。這是因為表面洋流是受大氣運動吹拂洋面產生的風應力( wind stress )所驅動的風生環流(wind-driven circulation)。在大洋西側由低緯度地區往高緯度地區移動的大多為暖洋流(如,黑潮,大西洋灣流等),它們將熱帶地區多餘的熱量帶至高緯度地區,調節當地氣候。大洋的東側則多為冷洋流。這可從比較圖6-3圖6-3圖 6-4看出來。

大洋東側的冷水區除了受冷洋流影響,大氣風場的風應力在該處也造成湧昇流,使得溫度更低。湧昇流是由較深處的海水往上流至海面的冷海流,多分布在太平洋及大西洋東岸,以及北印度洋西岸。湧昇流將深海的營養鹽帶至海表面,該處的浮游生物也因此較多,形成主要的漁場。風吹在洋面,由於科氏力及摩擦效應,在北半球使表面海水往右移動,在南半球則往左,此為艾克曼效應(圖6-5圖6-5a)。在岸邊,往右移的海,必須由下層海水往上移補充,因此形成湧昇流(圖6-5b)。因為這個因素,湧昇流區域位於信風(圖4-9)較強的地區。

湧昇流不只發生在岸邊,也發生在大洋東半部的赤道上。如圖4-9所示,東太平洋赤道附四季皆吹東南信風,因此有一向西分量。由於艾克曼效應,北半球表面海水往北移,南半球表面海水往南移,引發下層海水往上補充,形成赤道湧昇流( 圖6-6圖6-6 )。海表面下,由於對流較旺盛海水充份混合,海水溫度與鹽度的分布相當均勻,此一水層稱為混合層(圖6-7圖6-7中最上層的海水)。混合層與深海之間的溫差大,形成一溫度變化極為快速的水層,為躍溫層( thermocline;圖6-7 )。如果下層冷海水向上湧昇,則混合層較薄,躍溫層也較淺。圖6-8由於湧昇流主要發生於東太平洋,因此躍溫層的深度由西太平洋向東逐漸變淺( 圖6-7 ),海面溫度也由西往東遞減( 圖6-3 )。

躍溫層的深淺,海溫的高低皆與信風強度有關。比如,廣大赤道地區多盛行東風,伴隨的向西的風應力,將海水往西堆積,形成西太平洋海面比東太平洋高。在平衡狀態,海面落差形成的壓力梯度剛好平衡風應力 (圖6-8a)。如果東風減弱,則海面東西落差變小,東西方向海溫梯度變小,(亦即,東太平洋海面水溫變暖,西太平洋海面水溫變冷),甚至原來往西的洋流轉成往東(圖6-8b)。如果東風增強,則落差變大,東西方向海溫梯度變大,往西的洋流強度更強(圖6-8c)。混合層的厚度及躍溫層的深度也隨著信風強度改變。從圖6-3的海溫季節變化,我們也可觀察到上述的關係。譬如,夏末初秋時,東南信風最強,因此赤道東太平洋海溫最低,而且東西海溫梯度最大。


<回地科教室> <往上一節><往下一節>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