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水圈
大氣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生物圈等氣候子系統之間的交互影響,以及天文因素( 如,日地距離 )是影響氣候的主要變因。 其中水圈以海洋為主,如前所述,海洋是大氣中水汽的主要來源,也是水循環的主要驅動者。它更是大氣所需能量的主要來源之一。因為大氣本身直接吸收太陽短波輻射的能力有限,大約百分之五十的短波輻射穿透大氣為地球表面所吸收,地表再以潛熱及可感熱的型式將能量傳給大氣,此部份能量佔了大氣水循環所需能量的百分之三十。海洋佔了地球表面積的百分之七十,它能夠提供給大氣的能量也遠大於陸地。
由於海水比熱大,太陽輻射的季節變化無法立即改變海水溫度。此一延遲效應,使得海洋在夏天時儲存多餘的能量,冬天時再釋出,因此具有調節氣候的能力。洋流則進一步將在低緯地區吸收的熱量傳送至高緯地區再釋出,以調節高緯地區氣候。與海洋相比,陸地的比熱太小而且是固態,無法有效率地傳輸熱量,對太陽輻射變化的反應幾乎是立即的。因此,地球表面溫度的南北梯度在陸地總是大於海上,而且陸地年溫差也遠大於海洋年溫差( 圖4-11c )其中特別明顯的是北大西洋,它的年溫差分布相當均勻,大多在5℃∼10℃之間,遠低於鄰近陸地的年溫差。這是由於大西洋灣流有效率地將熱帶多餘的熱量,傳送至北歐外海一帶所致。
上述的影響多發生在中、高緯地區。在低緯地區,海洋的影響仍是不可忽視的。圖6-3是海面水溫的四季分布圖。我們可清楚看到高海溫發生在赤道附近,而且隨著季節演變而南北移動。一般而言,高海溫區多在夏季的半球,與間熱帶輻合區及熱帶主要降水區的位置一致。高海溫區宛若一大火爐,提供給大氣大量的可感熱及潛熱,「煮沸」其上方的大氣,產生劇烈對流及大量降水。形成降水的過程中,水汽凝結成液態或固態水,釋放出大量的潛熱,是大氣運動的主要能量來源之一。因此,一旦海溫分布有顯著變化,大氣運動及氣候也將隨之而變。聖嬰-南方振盪( El-NiTM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是最有名的例子。
<回地科教室> | <往上一節><往下一節>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