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水平環流

圖4-9上述的二維垂直環流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較小,水平環流結構(尤其是北半球)則明顯地受到海陸分布的影響。在冬季,北半球的海平面氣壓場,在中緯度海洋主要為低壓系統,如北太平洋的阿留申低壓以及北大西洋的冰島低壓; 在低緯度海洋上,則為微弱的副熱帶高壓系統(圖4-9)。在陸地上,則多為冷高壓系統,尤其以西伯利亞高壓最明顯。夏季,則情形相反,海洋上的主要系統為副熱帶高壓,陸地上則為低壓。

海陸分布是影響地面氣壓分布季節變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圖4-4陸地的比熱小,對日照強度變化有立即的反應。相反的,海洋對日照強度季節變化的反應就不太明顯。這是因為海水比熱大,而且吸收的太陽輻射大多用來蒸發,並不直接加熱海水。同樣的,含水量較多的土壤受熱增溫的速率也會較慢,而且幅度較小。陸地及海洋特性的差異造成加熱的不均勻分布,更進一步形成氣壓分布的海陸差異。一般而言,低壓位於較暖而且大氣被加熱的地區,高壓則位於較冷而且大氣被冷卻的地區。因此在夏季,海洋上為高壓,陸地上為低壓; 在冬季,海洋上為低壓,陸地上為高壓。南半球因為大多為海洋,海陸分布造成的差異比較不明顯,最主要的變化發生於南極洲北方的海域上: 冬季時,低壓明顯加強,南北氣壓梯度增強,因此風速較強,天氣系統也較活躍。

圖4-14

在中、高緯度,風向、風速與氣壓分布一致。因為地球旋轉的關係(即,柯氏效應;Coriolis effect),在北(南)半球,低壓附近的大氣環流為逆(順)時針,高壓附近的大氣環流為順(逆)時針; 而且,風向與等壓線之間的夾角相當的小。在低緯度地區,風與氣壓的關係不同。由於柯氏效應不明顯,風大多由高壓往低壓吹(圖4-9)。赤道附近,氣壓較低,氣流由較高緯度的高壓區流入,在此輻合,形成所謂的間熱帶輻合區(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ITCZ)。比較圖4-4圖4-9,我們不難發現非絕熱熱量最大的地區都是主要的低壓氣流輻合帶。圖4-10因為,低層的輻合氣流將水汽集中,往上傳至高空,再因冷卻凝結而釋出潛熱。

大氣環流的季節變化最明顯的區域為季風區。在這些地區,冬夏季的大氣環流走向幾乎完全相反。圖4-10是主要季風區的分布狀況,其中以亞洲(尤其南亞)最具代表性。在冬季,東亞到南亞的盛行風皆為東北風,降水偏少;在夏季,盛行風轉為西南風,南亞、東南亞、甚至到中國北方皆為大降水區(圖4-10圖4-14)。


<回地科教室> <往上一節><往下一節>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