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不均勻加熱
加熱不均勻的現象產生了大氣及海洋環流,試圖均勻地分配輻射能量。地球表面積約70%為海洋,此一比例在熱帶地區更高。低緯度地區過剩的輻射能量,大多儲存於海面下約100公尺深的海洋混合層中,藉著洋流將能量往高緯度傳送,調節高緯度地區大氣溫度的變化。
在能量重新分配的過程中,輻射改頭換面以「潛熱」及「可感熱」出現。譬如,在北半球,大氣的南北運動將暖空氣北傳,冷空氣南送,減少南北氣溫梯度,而達到可感熱傳送效果。地表吸收短波輻射將水份蒸發進入大氣,此一過程將輻射轉換成潛熱。水汽隨大氣南北運動,在中、高緯度地區低壓中心附近上升,冷卻凝結而釋放出能量,達到潛熱傳送效果。
圖4-3是年平均南北能量通量的緯度分布,往極區能量傳送最大的地區在20-60度之間。大氣與海洋在不同緯度扮演能量傳送的重要角色。比如,大氣的能量傳送大多發生於南北向運動最劇烈的地區,如30-60度之間; 海洋能量傳送效率最高處則為海洋環流的盛行區,如10-40度之間。透過大氣及海洋的運動,低緯度地區過多的輻射被傳送至高緯度地區平衡損失的輻射。
到目前為止,我們只討論到輻射的一度空間( 即南北 )分布。如果我們想要了解氣候變遷,仍必須了解非絕熱能量的四度空間分布及其與大氣環流之間的關係。這是一個相當複雜的課題,科學家對它的了解也相當有限。在此我們先將視野擴展至二度空間。
非絕熱能量包含了輻射能量、潛熱、以及經由熱傳導及對流由地表傳入大氣的可感熱,是大氣運動主要的能量來源。圖4-4是北半球冬季( 12-2月)及夏季( 6-8 月)的氣候平均非絕熱能量分布圖。在冬季,最大的非絕熱能量位於西太平洋、印度洋、南美洲及非洲等地的熱帶地區; 在高緯度,則位於北太平洋及北大西洋,即北半球冬季天氣系統最活躍的地區。在這些地區,非絕熱過程提供大氣能量。相當有趣的是,這些地區降水偏多,顯示因水汽凝結釋放出的潛熱,可能是主要的能量來源。在其他地區,大氣則不斷損失能量。
夏季非絕熱能量分布與冬季相當不同,大氣能量增加的主要區域都位於夏季季風盛行區域,即印度、東南亞地區、非洲及中美洲。夏季季風的發生是由於海陸溫差(陸地溫高於海溫)所引起的大氣環流,在陸地附近產生大量降水。因此,在夏季,潛熱也是主要的能量來源。青康藏高原除了因地形有助於產生降水,本身也是一個龐大的可感熱熱源。青康藏高原聳立於大氣中,最高處高於5公里,而且高於3公里以上的面積也相當大。由於空氣吸收太陽輻射的能力遠低於土壤,在夏季,當太陽直射北半球時,青康藏高原迅速加熱。對附近大氣而言,青康藏高原宛如火爐,是夏季主要熱源之一,使得海陸溫差更加明顯。研究發現,青康藏高原的存在使得亞洲夏季季風加強了許多。
<回地科教室> | <往上一節><往下一節>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