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對氣候的影響
溫室氣體的影響長遠而且是全球性的,懸浮微粒的影響則是短暫而且是區域性的。人造溫室氣體產生的溫室效應在許多地區因為懸浮微粒的冷卻效應,可能被低估了。在此種情況下,出現了一種吊詭的可能性。假設人類立即停止燃燒化石燃料,懸浮微粒含量將立即下降至自然含量,它的冷卻效應也將停止作用;而以往遺留下來的人造溫室氣體仍舊繼續發揮其溫室效應,暖化地球。在此種情況下,我們無法排除地球暖化反而加劇的可能性。
科學家不僅不確定懸浮微粒輻射作用量的大小,更不確定它對氣候的淨效應。即使,溫室氣體的溫室效應恰好與懸浮微粒的冷卻效應平衡,淨輻射作用量為零。它們對氣候是否就毫無影響﹖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氣候的運作並不取決於全球淨輻射量的大小。任一地區,因為能量不平衡產生的擾動都可能影響全球氣候。譬如,青康藏高原在夏季是北半球的一個大熱源,它的影響遍及世界各地。同樣的,任何一個區域內的懸浮微粒冷卻效應所引發的大氣擾動,也可能影響到其他地區的氣候。
科學家懷疑近百年來全球平均溫度的上升與溫室氣體含量增加有關。理論上,這當然是可能發生的。但是,若從嚴謹的科學角度看,我們可以輕易發現許多令人迷惑之處。譬如,本章中提到的懸浮微粒的冷卻作用,它到底有多強﹖淨效應為何﹖又如,如果比較18世紀以來的溫室氣體含量與全球平均溫度的變化曲線,我們發現兩者雖然大趨勢類似,卻有許多不一致的細節。比如,工業革命以後,大氣二氧化碳含量就快速增加,但是為何溫度在19世紀末才明顯上升?小冰期這一自然的氣候變遷有何影響﹖又如,1950年代以來,溫室氣體含量增加速率更快,但為何1950-1970年代的溫度偏低?
另外氣候是由數不清的物理過程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目前,科學界對許多問題仍不甚了解。根據衛星觀測資料,雲的輻射作用量為-17Wm-2。亦即,如果沒有雲,氣候可能更暖。雲量的些許變化所造成的輻射作用量就已經與溫室氣體的溫室效應相當( 過去100年為2.45 Wm-2)。近10年來,經由衛星觀測,科學界對雲/輻射關係的了解與日俱增,但仍有限。低雲傾向於冷卻對流層,但高雲則具增溫作用。如果二氧化碳加倍,大氣中的水汽含量可能增加,那麼雲的分布會有何種變化呢﹖不同雲類的增減,對氣候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影響。而雲的影響只是諸多我們不甚了解的物理過程之一。
<回地科教室> | <往上一節><往下一節>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