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中世紀暖期
本千禧年之初(圖2-3c),歐洲的氣候比後來的小冰河期暖和許多。在有些地區,溫暖的氣候甚至可回朔至西元4-5世紀。許多古籍的記錄、古代耕地遺跡、建築物、樹輪等皆留下蛛絲馬跡,成為後代科學家重建古氣候的依據。歷史紀錄顯示,此時期歐洲的氣候十分溫和,豐收不斷,甚少饑荒。北極海浮冰覆蓋面積明顯縮小。冰島人在西元982年首次抵達格陵蘭,之後更往西航行至加拿大。在冰島及格陵蘭甚至有穀類收成,而且漁獲頗豐。冰島的古籍記載了一件英勇事績: 在西元985-1000年間,有人游泳橫渡格寧蘭的峽灣(fjord)帶回一隻成羊。科學家依據人類體能估計,即使是長泳選手,當時的海水溫度最低也必須在10°C以上,才能完成該項壯舉。該峽灣的現代海溫甚少高過6°C,顯示當時的氣候可能比現代溫暖許多。
當時,歐洲大陸的葡萄園的開墾範圍比目前還往北推進約500公里,英格蘭目前仍存在的許多中世紀葡萄園遺跡就是最好的證據。科學家依此推斷當時的夏季平均溫度可能比20世紀高出0.7℃-1℃。美國加州白山的松樹年輪資料也顯示11-13世紀之間的樹輪比之前及之後的年代都來得寬。當地松樹的生長主要取決於夏季氣溫,與降水多寡較無相關。由此判斷,當時的白山氣溫應該偏高。
但是,類似的溫暖氣候並未在當時的中國、日本一帶發生。依據中國古氣候學家的估計,隋朝到北宋期間的中國氣候比20世紀來得暖和,但是到了北宋太宗中期(西元10世紀),氣溫迅速下降,進入長達數百年之久的冷期(圖2-5)。漢代以前,黃河流域溫暖多雨,仍有稻、竹等植物;南宋時,氣候較寒冷而且乾旱,稻、竹等已不多見。直至今日,仍舊如此。中國古籍更確切地記載了氣候的變化。如,唐太宗本紀記載: 貞觀二十三年(西元649年)高宗即位,冬無雪。依據劉昭民先生的統計,唐代的300年中,冬無雪的年數達19次之多,是各朝代之冠;其中12次發生於西元710-822年的112年之間。相反的,南宋的古籍則多是『錢塘大寒屢雪,冰厚數寸』之類的記載。學者估計,南宋杭州年平均溫度比現在低1℃ -1.5℃。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於東瀛。依據日本皇家御花園保存的櫻花盛開日期記錄:在9世紀,櫻花盛開多在早春;到了12世紀,卻多發生於晚春,平均而言,晚了約二週。上述記錄之間的差異顯示,發生於歐洲的中世紀暖期可能不是全球性的現象。
<回地科教室> | <往上一節><往下一節>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