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結語
80年代末期以來,地球、生態、環境、經濟等各學門的學者不約而同的發出了全球環境變遷的警訊,意識到人類活動的本身已經成為干擾乃至改變地球體系的一種力量,各個學術組織、政府機構、民間團體紛紛投入研究及行動的行列,希望能更深刻地,全面地了解地球體系,並制定政策,擬具行動綱領,教育民眾,共同為人類的未來而努力。本章提綱挈領地,從各個面向描繪了「全球變遷」,以下的章節對各子題將有更深入的介紹。
註釋
註1:這句話摘自美國學界領袖於1989年呈送布希總統的公開信。發信人Frank Press是美國國家科學院主席,Robert M. White為國家工程學院主席,Samuel Thier是國家衛生院主席。
註2:本段譯文引自Paul Kennedy(1993)著「Preparing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的中文譯本「創世紀」第1章,顧淑馨譯,天下文化出版,1993。
註3:ICSU, 1986. The 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ogramme: A Study of Global Change. Rept. 1.
註4:ICSU, 1990. The 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ogramme: A Study of Global Change (IGBP). The Initial Core Projects. Rept. No. 12.
註5:IGBP of ICSU (1994). IGBP in Action: Work Plan 1994-1998. IGBP-Global Change Rept. No.28, 151pp.
註6:見Edelson, E. 1988, Laying the Foundation, Mosaic 19:4-11.
註7: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94)全球變遷研究五年中程計劃--台灣的現況與展望,p.1。
註8:汪中和、李隆安、劉文徹(1996)曾文溪流域的環境變遷。台灣近代自然環境與人文變遷探討研討會論文集,p1~15。台大全球變遷研究中心。
<回地科教室> | <往上一節><往下一章>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