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可持續發展:經濟與生態的和諧共存

人類工農業的發展已經在全球造成了環境上不可磨滅的變化,森林、土壤、溪流帶著酸雨的傷痕,保護地球的臭氧層有了破洞。這一切正是全球生態系(ecosystem)對人類經濟系統(economic system)的反撲與回應。人類文明的進步伴隨著環境損傷的代價,然而,人類並不能因此停下腳步,問題是,應當如何減少對全球環境的損傷,確保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環境根基?

加拿大渥太華公共政策研究所「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計劃」主任MacNeill說得好: 『我們要強調「發展的新世代」(new era of development)的可能性;新世代的發展策略迥異於當今的方式,而是可持續成長的方式,這種經濟成長的方式與過程不可損害環境 ,因為環境本身正是成長與發展所不可或缺的。』工業生產的系統必需像生態系統一般,讓所有的物質在生產系統中能循環使用,甲產業的「廢料」成為乙產業的原料,而各生產過程中要把材料與能量的效果極大化,廢料的產生極小化;環環相扣形成所謂「工業生態系」(industrial ecosystem)。

人類既然有能力改造了地球環境,我們何嘗不能改善我們的產業、經濟與社會體系呢?事實上,有許多經濟工具可資利用,例如,以政策工具或市場價格反映所有產品所隱含的環境成本,譬如說:一公升石油的價格除了含有開採與營運成本之外,還附加其造成全球暖化、煙霧(smog)、酸雨的環境損害的成本,即所謂的「碳稅」(carbon tax)。


<回地科教室> <往上一節><往下一節>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