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全球變遷研究
1.7.1 『全球變遷』研究的興起
1986年,國際科學總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cientific Union,簡稱ICSU)決議推動『國際地圈生物圈研究計劃--全球變遷研究』(International Geo-sphere Biosphere Program--A Study of Global Changes)。
該計劃的目標是:
『描述並瞭解調節整個地球系統其中相牽涉
的物理、化學與生物的過程,及系統中正
在發生的變化,乃至人類活動如何影響這
些變化(ICSU,1986)。』〔註三〕。
經由多次會議,IGBP於1990訂定六大核心計劃(core projects)〔註4〕:
(1)國際全球大氣化學(International Global Atmospheric Chemistry,IGAC)
(2)全球變遷與陸域生態系(Global Change and Terrestrial Ecosystems, GCTE)
(3)水文循環的生物面向(Biospheric Aspects of the Hydrological Cycle, BAHC)
(4)海岸帶的海陸交互作用(Land-Ocean Interactions in the Coastal Zone,LOICZ)
(5)全球海洋通量協同研究(Joint Global Ocean Flux Study,JGOFS)
(6)古全球變遷(Past Global Changes,PAGES)
為了達成科際整合,資料分享及研究訓練等目的,IGBP並設立三個跨組性的計劃:
(1)全球分析、解釋及模式化(Global Analysis,Interpretation and Modelling,GAIM)
(2)數據與資訊系統(Data and Information System,IGBP-DIS)
(3)分析、研究與訓練系統(System for Analysis、Research and Training,START)。
1.7.2 第二個五年計劃(1994∼1998)
IGBP在1994年出版了新的五年(1994~1998)計劃書〔註5〕,又增添了一個新的核心計劃,即土地利用與地表變化(Land-Use/Cover Change, LUCC)。另外,並籌備一個新的核心計劃--全球海洋透光層研究(Global Ocean Euphotic Zone Study,GOEZS)。
新計劃書強調:全球變遷研究計劃是一個整體;為了尋求對全球變遷有預測性的了解,本計劃不只是在世界各地收集資料而已,各學門中嚴謹的學術工作之外,尚需佐以全球性的眼光,以跨學門、跨地域,兼顧長短時間尺幅的思維來研究。
IGBP的各核心計劃及子研究計劃,主要係由各國家資助,約有60餘國、數千名科學家直接參與。許多IGBP核心計劃並有其他科學組織之共同支持,如世界氣象組織(WMO)之全球氣候研究(World Climate Research Program, WCRP),及國際社會科學總會(ISSC)支持的全球環境變遷人文面研究(Human Di- mensions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Programme, HDP)。
1.7.3 全球變遷研究的特性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John Perry說:『本質上,全球變遷研究的目標並不是多做一點氣象學或生物學,而是問了些全新的問題,並試圖找到答案』。〔註6〕
全球變遷研究的形成靠了三股助力:
1. 對地球系統的研究已經發展到必須跨學門的階段。
2. 遙測技術發展成熟,而電子計算機也發展到可以快速處理大量的遙測資訊。
3. 全世界對全球環境問題同感關切,制定政策的決策者求助於科學家。
我國學者林和(1994,註7)曾言簡意賅地歸納出全球變遷問題的三個特質:
(1)跨國性:環境議題國際化,包括各國共同面臨的生態危機及公共資源之保存。
(2)跨世代:建立新倫理,永續發展。
(3)跨領域:處理複雜系統的整體經營觀念,精算、量化、宏觀與微觀並重;大氣、海洋、地質、水文、太空、地理、生態、森林、經濟、法律、政策、環境工程各學門之整合。
多學門、跨國界眾多國際學術組織的加入,使得廣義的『全球變遷研究』成為一個相當龐大的研究網絡,各研究計劃/組織間的關係如圖1-4所示,各核心計劃的具體內容分見之於各章;我國的相關研究將於第16章詳述。
<回地科教室> | <往上一節><往下一節>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