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環境變遷導論


許晃雄自序

去年六月,魏國彥兄力邀合寫「全球環境變遷導論」。一年多以來,斷斷續續的完成了負責的章節。如今,1997年秋,獨坐研究室,絞盡腦汁寫自序,在完稿的前夕,卻毫無欣喜之心,以及卸下重擔應有的輕鬆。腦中不斷閃過的影像,儘是東南亞霾害、侵襲墨西哥造成一百多人死亡的颶風(據說與聖嬰現象有關)、陰魂不散持續擴大的南極臭氧洞。書中提及的許多現象,不斷的應驗、不斷的發生。

我突然意識到在近代科學發展史中,地球科學從未像二十世紀末這般受到重視,引起這麼多關注。臭氧洞、聖嬰現象、全球暖化等研究,在八十、九十年代風起雲湧,不但在研究上一日千里,更進而影響到政治、經濟、社會。地球科學的基礎研究,不再只是滿足人類的好奇心、求知慾,它突然變得「有用」。想及此,心情似乎輕鬆了許多。因為,這個現象反映了世紀末人類的自我反省。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逐漸發現「人定勝天」的謬誤,意識到大自然的龐大、不可侵犯。

這種自省造就了全球變遷研究,也逐漸改變了地球科學工作者的視野。他們不再將大氣、海洋、陸地等視為互不相干的系統,而且意識到大氣、海洋、陸地之間的交互作用,甚至生物以及人類都參與塑造地球的氣候。全球變遷探討人為影響對大自然變化的衝擊,研究領域是如此的龐大無涯,只有跨領域、跨國的合作,以及跨世代的人力與知識累積,才能完成。

思及此,戒慎惶恐的情緒頓時湧上心頭。回想過去一年之中,經常擲筆興嘆,自覺正在進行一項不可能的任務。全球變遷議題廣而無涯,作者的知識背景亦當如是,才不會掛一漏萬。全球變遷是如來佛的手掌,筆者是水濂洞中ㄧ小猴,孫悟空尚且翻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我更無法一窺全貌。所幸知識的大城堡是許多小積木疊加建構而成的。目前,最迫切的是如何將地球系統的觀念,深植到知識及教育體系之中。數學、物理、化學已經深植於我國的基礎教育,地球系統的概念卻仍在播種之中。這樣的想法是支持我撰寫「全球環境變遷導論」的原動力。

全球變遷是跨領域的議題,因此本書前面幾章著重於地球科學面向的基礎介紹。缺乏這些基礎概念,對全球變遷議題的詮釋與引伸,難免發生謬誤。全球變遷是一門快速發展中的學問,其中充滿了矛盾、不確定性與未知。譬如,全球暖化是否已經發生,最近仍引起劇烈的辯論。在這些議題仍未有確切答案的情況下,本書較著重於基礎概念介紹,對於較具爭論性的問題,則盡量提出各種看法,供讀者參考。然而,筆者才疏學淺,亦難免受一己之見影響,恐怕仍有許多不完善之處。

本書大部份內容曾當作台大通識課「全球變遷導論」的講義。期末意見調查顯示,來自各學院的同學中,半數認為教材難易度適中,另半數同學認為稍難。依此判斷,本書若當作通識教育教材,對缺乏理工基礎的同學而言,內容或許深了些。授課教師可跳過某些較專業的章節不教,仍無損其完整性。除了當作通識教材,本書也可當作全球變遷研究的入門書籍。

與魏國彥兄相比,我的擔子輕鬆許多。我負責的章節大多與大氣、海洋有關,雖然不見得皆與自己的專長契合,總是有脈絡可循。感謝魏國彥兄負責撰寫「非地球科學」的章節,在此致上萬分敬意。也感謝選修「全球變遷導論」通識課的台大同學,以及台大大氣科學系徐光蓉教授提供許多寶貴意見。

許晃雄

於台大大氣科學系研究室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