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環境變遷導論


魏國彥自序

『全球變遷』議題興起的時候,我剛到耶魯大學地質暨地球物理系任教,正好是1988年秋季,往後的幾年中,系主任杜瑞肯(Turekian)教授奔走呼號,成立了耶魯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Global Change Center),他開設了通識課程『全球變遷』及『全球變遷』演講系列,自導自演,十分賣力,但是孤掌難鳴,終究是個有名無實,無錢無人的中心。然而慘澹經營之中,杜瑞肯氏在1995年出版了『全球環境變遷史』。

我1993年回到台灣大學,又正巧趕上台大的『全球變遷中心』正式掛牌成立。這個中心是個名符其實的研究全球變遷的中心,全校各學院的教授與學生熱心參與,政府相關單位如國科會、環保署與教育部也委託許多任務,交辦若干計劃,因此研究中心蓬勃發展,在研究、教學及社會服務方面都有了有目共睹的成績。

與耶魯大學相比,台大的全球變遷中心在規模與資源雙方面都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的表現在國內有口皆碑,在國外也逐漸引起注目。美中不足的是,我們少了一本通識用的教科書。因此,當教育部環保小組的林崇明先生(正好也是耶魯舊識)於85年5月提議由本中心來編纂一本『全球變遷』的通識課程教材時,我心中那點「超英趕美」的「民族主義情緒」就開始發酵了,仗著一股血氣之勇,又有許晃雄教授拔刀相助,兩個人就傻傻地開始了一年半「吟成一個字,捻斷數根鬚」的爬格子歲月。

然而,真正促使我焚膏繼晷,案牘勞形的毋寧是一股深沈的危機感和無力感。寫作初期,讀了一些新材料,發現1995年是有溫度計以來,人類記錄到的平均溫度歷史新高的一年;而長期觀測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中值也突破了360ppm,成為地球十五萬年來的最高值。同年四月,全球氣象專家與政府代表齊聚德國柏林,參加第一屆「氣候變化綱要締約國(FCCC)」大會,原意是要對1992年里約熱內盧「世界高峰會議」的決議目標-「在西元2000年達成工業國家二氧化碳排放量不高於1990年的排放量」,進行協商,達成共識;然而各國代表喋喋不休的辯論與談判所顯現的不過是推諉、逃避、自私自利。至於原來的目標,仍然議而未決,繼續推遲,留待下一輪-1996的公約大會再說。世界高峰會議的目標像一只充饑的畫餅,多數工業國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4年已高過1990年5%,而許多開發中國家正以年增10%、20%甚至40%的比例往上攀升。這讓人想起希臘神話薛西弗斯推石上山的故事,無論如何奮力推那巨石上山,流血流汗,那石頭終究到不了山頂,一切都是白費力氣。

國內的景況也好不到那裡。1996年,產官學各界從選舉的激情中冷卻下來,諸多環保議題突然變成昨日黃花,政治人物數月前的信誓旦旦的只是競選口號、道德光環而已,有關台灣諸多環保、能源議題的討論,只見各黨政治人物壁壘分明,暴力相向,看不到公共政策的理性評析,科學論證。 或許,我們可以把希望寄託給下一代,寫一本「全球環境變遷」教科書是我們記錄良心,見證當代,期待未來的唯一方法了。

「全球變遷」牽涉的論題十分廣泛,本書大多數章節所指涉的內容,均在我的專業訓練之外,從嚴格的學術標準而言,我真正有信心掌握的大概只是第十章的一小部份。因此,在書寫過程中,我相當倚重三種資源:台灣大學全球變遷中心開設「全球變遷」(一)(二)上下兩學期課程的講義彙編。講義的作者都是國內對相關議題學有專精的一時之選;?全球變遷中心圖書館所收集的國內外圖書,尤其許多國內各單位印行的未正式公開發行的報告及會議論文集;?魏慶琳、柳中明、李玲玲、施學銘、孫志鴻、蕭代基、洪肇嘉及舍弟魏國棟諸位教授對本書第八、九、十、十二、十三、十五、十六章提供材料及指導;憑心而論,他們才是最適合的撰寫人選。我大膽「搶」著來寫,目的不外是求全書風格的統一,氣勢的連貫及佈局的均衡。至於犧牲掉了什麼,有待方家來斧正批評了。

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本書各章節的結構方式與書寫風格並不統一,除了反映兩位作者的差異性外,也有一部份原因是為了遷就各章論題的特色,有些章節較傾向於總論及介紹性質,我們寫得比較像「雜誌文章」,也用了比較「通俗性」的文字與語法。有些章節著重地球科學的特定論題,行文用語就比較「科學性」;各章註釋與文獻引用的方式也稍有出入,但總是註明出處,能提供讀者進一步查考所需,也表示我們對原作者的尊重。

我們也發現前後各章有重覆或是引證的數據資料有相左的地方。我們有意識地保留這些重覆與差異,原因如下:

(1) 全球變遷的論題很廣,跨越各學門,某些讀者或許只對特定的章節有興趣,因此,我們有意讓各章節自成單元,可以獨立使用,無需各處翻查。

(2) 全球變遷的研究正方興未艾,很多研究只是初步成果,很難說那一家的估測數據最為正確,我們兼容並蓄,保持原貌,無意強做解人;也因此,寄望使用本書為教本的先進同人,在考試評分時注意到這個狀況。對某些論題,並沒有「標準答案」。

本書的初稿曾以講義的形式做為台灣大學85學年度通識課程「全球變遷導論」的教材,選修該課的同學來自各學院系級,他們的功課之一,是對本書初稿各章提出評論、訂正與建議。七十多位同學的意見我們一一看過,其中有許多精彩的評論及發人深省的建議,我們儘量採納,做了必要的修改。但是限於時間及學養,未能在大經大脈上改頭換面,只能以現下的面目匆匆付梓問世。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深感教學相長,「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快慰,也體會到「全球變遷」是一個受到年輕一代普遍關心的課題。學生的向學與關懷是我們編寫本書最大的鼓勵,在此致以最誠摯的謝意。

本書的完成要特別感謝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的鼓勵與經費資助。我的研究助理李姬芬小姐、張婉琪小姐的全力配合,林能通先生在電腦繪圖及版面構成方面的全程協助;時英出版社負責人吳心健先生不惜血本的支持;以及歐陽丹協助蒐集最新資料,適時給我一些重要有趣的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