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地首頁 / 地科教室 / 資料查詢
/ 研究專欄 / 地理資訊 / 地震防災
/ 坡地防災 / 時事評論 / 工程地質首頁 ]
基隆河流域之河階地形分析
|
Geomorphological Analysis of Terraces along the Chilung River
|
杜友仁,龔任義,李錫堤(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
|
基隆河發源於平溪鄉菁桐附近,與相鄰之景美溪支流大溪墘溪呈谷中分水,見
圖一。在十分到平溪一帶可見河階分布,越向上游越狹小。向東流經十分瀑布
後開始深切,形成峽谷地形。至三貂嶺附近,向東北東的流路驟轉為北向,並
在瑞芳附近急轉向西。本段地形主要受侯硐背斜之影響而呈一長穹狀構造地形
。呈東北東—西南西走向,高度不超過八百公尺。流經瑞芳之後,進入和緩起
伏的丘陵帶,河谷漸地開廣,成為曲流。至八堵、松山自汐止間有廣大的河床
平原,此後在南港附近進入臺北盆地。進入臺北盆地後呈顯著的自由曲流,最
後在關渡隘口處與淡水河匯合,朝西入海。
在地質分區上(見圖二),基隆河流域除東北方地區有基隆火山群及西北方地
區與大屯火山群有小部份交集之外,大部分地區位於臺灣北部第三系沈積岩區
及其外圍,下游地區已進入臺北盆地第四系地層中。
|
本研究目前主要由地形視覺模擬分析、河階階序分析、野外調查等三個項目依
序進行:
(1)地形視覺模擬分析主要利用40公尺網格之數值地形進行研究區之彩繪明暗圖
、水系圖、及三維透視圖等之繪製。以便對全區域之地形能有概括性的認識
。
(2)河階階序分析方面,利用研究區內各時期航空照片進行階地判識、數化,運
用地理資訊系統建檔,完成階地平面圖。將標高及比高相近、連續性較佳的
優勢階面作為參考階面,自下游而上游將各殘餘階地面予以連接,製成階序
分布圖,以描繪出不同時期所形成的地形面。
(3)野外調查的主要項目為瞭解河階地現況,岩盤出露情形,沖積層的分布及組
成物質特性、紅土化程度等,以確定階序連接無誤。及進行河谷地形暨河床
遷急點的調查。
|
本研究以研究區水系圖(圖三)、地形彩繪明暗圖及透視圖(圖六)進行概括
性了解。並藉由地形圖與各期航照完成初步之判識結果。現就以初步結果進行
討論:
- 由圖二,基隆河流域中主要的褶皺構造有八堵向斜接四腳亭向斜,基隆河之
中下游大致沿其軸部蜿蜒;石底向斜,基隆河上游即流經其軸部;由侯硐背
斜構成本流域中央的嶺線,基隆河於瑞芳的大轉彎即在本構造東北部隱沒處
附近。因此以現今的流路來看,基隆河的流路發育應受地質構造所主控。
- 由水系圖(圖三)可指出不論上、下游,其支流方向均大致與主流方向呈正
交,直接穿過地層而匯入主流。這可能也是深受向斜構造所主控。
- 坡度圖(圖四)所反映出的是地形起伏的劇烈程度。由本圖可看出,地形起
伏平緩處除了廣布於臺北盆地內,基隆河中下游一帶同樣到處可見,這正可
反映基隆河中下游沿岸階地的分布情形,在大漢溪、新店溪及其支流景美溪
以及雙溪河系亦可見類似情況。其次沈積岩區常可見由地層反映地形的條紋
狀組織呈帶狀分布。而在南港到汐止一帶的北方山區,則可見沈積岩層形成
熨斗狀地形所呈現的鋸齒狀特徵。而林口台地受侵蝕的情況及大屯火山群的
熔岩流也有明顯的表現。
- 經由坡向分析,在坡向圖(圖五)上呈現出東北-西南走向顏色對比明顯的
數條條紋,藉此可以反映出臺灣北部的地體構造。非但如此,這些顏色對比
明顯的條紋似乎可對應出臺灣北部幾條主要的構造線,其中金山斷層、山腳
斷層、崁腳斷層、屈尺斷層均大致能表現出來。
- 圖六至圖八為地形三維彩繪透視圖,圖六是模擬由鼻頭角東北方的海上向西
南西方向以35度之傾角俯視臺灣北部的地形。經由高程誇張之後,明顯可見
地層分布的情況以及大致的走向與傾角,並可明顯地瞭解基隆河與景美溪之
谷中分水關係,及基隆河流路蜿蜒的情形,其上游可見谷中谷地形及其左岸
狹長的肩狀稜分布。依此圖尚能看出基隆火山群中燦光寮山、本山、草山等
所構成600公尺以上的山嶺,以及基隆、八斗子一帶較低緩的丘陵區。
- 圖七是模擬由林口台地的上方向東北東方向以20度之傾角俯視整個基隆河流
域。除可見由五指山層之山嶺線構成本流域北方的分水嶺之外,景美溪上游
段的下切程度似乎較基隆河上游更為劇烈,由周淑文(1996)繪製景美溪至
基隆河谷中分水段的地形剖面可證實此看法。此外,於中游段可見一連串的
肩狀稜控制著該河段之蜿蜒。而在圖六中所見上游左岸在坡度上不整合的平
坦地形於本圖中更為明顯,其頂部頗為平坦,該平坦面之高度分布為東方略
高而西方略低,一般高度不低於250公尺,與現今基隆河流路之高度變化恰好
相反,此坡度上不整合的地形特徵或與河流的侵蝕作用有關,頗值得注意。
周淑文等人(1996)曾為林口台地中所含的石英安山岩礫石提出兩條搬運途
徑:一為今日基隆河之流路,另一為由古基隆河上游、景美溪到新店溪之流
路。若上述所提之平坦地為河流作用所形成的河階面,則上述流路之後者並
非不可能。然尚待野外實地查證,方能確定此平坦地之成因。
- 圖八是模擬由金山地區的上方向南南東方向以30度之傾角俯視基隆河流域之
中游段地形。基隆河於瑞芳一帶流出山區之後,可見由於深澳灣一帶的山勢
較高,故未繼續北流而轉向西流,在流經暖暖、基隆一帶,由於此處的丘陵
地形使分水嶺的高度普遍降低,最低的兩處為臺鐵深澳支線之深澳隧道上方
,高度90公尺;與田寮河最上游港安新村旁,高度90公尺。至此以下,分水
嶺又漸漸變高。此分水嶺高度與傑魚坑附近現今的基隆河河床高度相差不到
60公尺。此於分水嶺上突然變低的現象頗為異常。
- 階地的分布主要有兩群,其一分布於中下游自瑞芳至南港一帶,其二分布於
上游從十分寮至菁桐一帶,自十分瀑布以下乃至三貂嶺附近深切峽谷之中,
僅於新寮、幼坑一帶有零星階地分布。
- 基隆河在平溪、十分寮一帶河床低緩,過十分瀑布後河床坡度加劇,流經瑞
芳之後,河床坡度驟緩,階序分布亦可分出上游與中下游兩階地群,然中下
游階地群與上游階地群在高度分布上難以連續。
- 中下游階地群普遍可見二至三階低位河階的分布,而高位河階分布零星,經
由野外調查,僅於四腳亭與瑞濱附近可見兩處紅土階地,此兩階地之高度分
別為96.7及111.4公尺,然向下游方向延伸情況不佳。
- 上游階地群可見兩階河階的分布,最低的一階在嶺腳瀑布的上游未見其蹤。
而高於此兩河階之上,可見有河階礫石零星分布。由於上游階地普遍紅土化
程度不良,故在此暫不做分類。
- 在河流縱剖面上可看出於碇內、瑞芳至侯硐之間與十分瀑布處河床有明顯的
上凸,其中南港、八堵間比高約10公尺之階地面與碇內上游之河床面對比良
好;碇內、瑞芳間比高約10公尺之階地面與侯硐上游之河床面對比良好,均
可能為遷急點。十分瀑布一帶為厚層南港砂岩出露,並無任何地質構造途經
附近,瀑布下方大量的岩塊崩落應為瀑布向後退的證據,此劇烈的向源侵蝕
能力在基隆河中僅於此處可見,或可說明此處存在一遷急點。並可能可以與
下游之高位階地面對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