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有蘭溪流域賀伯颱風災害評估


李錫堤、林銘郎、陳哲俊






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

國立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中心

中華民國85年11月5日

 

 

 

一、前 言

民國85年10月11日,監察院翟宗泉委員、蔡慶祝委員及助理若干人赴國立中央大學及太

空遙測中心查閱衛星影像資料, 並與衛星接收站主任陳哲俊教授及應用地質研究所副

教授李錫堤及林銘郎等人就賀伯颱風對陳有蘭溪流域所造成的災害交換意見。 當日中

大應允就(1)新中橫,(2)產業道路,(3)開墾地區,(4)雨量及(5)地震等對災害的影響提供

資料,並對近十年來的森林覆蓋變化及沖積扇與斷層等問題提供意見。以下將就各主題

提供資料、分析與評估。

二、新中橫興建的影響

新中橫公路,曾為政府十二項重大建設之一,於民國69年開始施工,民國80年1月1日正

式竣工通車。其中,水里玉山支線(台21,83K至151K)由水里至塔塔加遊客中心沿線地

區屬陳有蘭溪集水區。在11年多的施工期間,曾多次改線,尤其在同富山東側斜坡更是

害頻傳。王鑫等人(1991)曾比較施工前、施工中、完工後三個時期公路邊坡環境,以

瞭解道路開挖工程對邊坡穩定的影響,並檢討施工方式及水土保持防治工法的適宜性。

其研究結果發現,本區道路開挖工程對邊坡穩定及景觀的衝擊,破壞非常巨大,其中以

大迴頭彎(省道台21127K146K)為全線中問題最嚴重的地區;施工前規劃的水土保持

措施,非常不足以應付多處崩坍及棄土滑落的問題。民國837月起之提姆颱風、道格

颱風、葛拉芙颱風等一連串颱風侵襲及連續豪雨沖刷下,新中橫公路沿線亦是多處坍

方、落石、路面裂陷、路基流失等,全線幾乎是柔腸寸斷,步步危機。其中最嚴重的

地點是94.5K107.2108.4K139.2140.2K等路段(陳隆陞,1996)

新中橫沿線依地形特性大致可區分為兩段。從水里到神木附近,公路沿著河岸走,路基

的安定直接受河岸沖蝕的影響,經常發生路基流失的現象,而邊坡不穩定所造成的滑動

土石方也經常直接滑到河道中。其造成的損失主要是路基流失,堤防毀損等,較少引致

人命傷亡。自神木 至塔塔加遊客中心段,公路高程開始不斷爬升,所引致的問題主要是

上邊坡不穩定及蝕溝棄土所造成的下邊坡災害或蝕溝土石流。幸而這些危險地點係處於

人煙稀少的地區,故並無人命傷亡傳出。

此次賀伯颱風對新中橫沿線及鄰近地區所造成的破壞尤甚於歷年。根據林銘郎等人

(1996)的調查,自83K至135K沿線至少有20個顯著災害地點(圖1表1),其中許多地點在

王鑫、陳隆陞的文章中皆已提及。由民國85年6月5日的衛星影像(圖2)及崩坍地判釋成果

(圖3)來看,此時公路沿線除大迴頭彎段外,大部分已經有植生覆蓋,顯示邊坡至少處

於暫時穩定狀態。85年8月18日的衛星影像(圖4)及崩坍地判釋成果(圖5)顯示,公路附近

的邊坡不穩定的確增加,但以土石流災害及路基流失居多,大型邊坡不穩定並未發

生。

定量分析

由颱風前後兩幅衛星影像的判釋成果來看(圖3圖5),颱風之前陳有蘭溪流域共有51處

崩塌地,合計面積為484公頃,颱風之後崩塌地增加為251處,合計面積增為1222公頃。

颱風之後共計增加了200處崩塌地及增加了738公頃的崩塌面積,面積增加率為152%。

以新中橫公路為中心選取道路兩側100公尺範圍內的崩塌地,當作是與新中橫有關聯而

受新中橫興建影響的崩塌地(圖6圖7)。計算結果,與新中橫有關聯的崩塌地,颱風前

有11處,合計面積為37公頃,颱風後有36處,合計面積為101公頃。颱風之後共計增加

了25處崩塌及增加了64公頃的崩塌面積,面積增加率為173%。

檢討

1. 新中橫的興建,的確造成了沿線邊坡及景觀上的破壞,棄土方亦有引致土石流的情

形,唯這些不良的影響隨著完工通車後,經多年來颱風的歷練及工程補強的作為下,大

部分邊坡已有逐漸趨向穩定的現象(第七章會有進一步說明)。

2. 根據衛星影像判釋成果及現場實地觀察,此次釀災的土石流災害主要是發生在天然的

山溝及小溪,其土石方來源主要是山溝上游的自然崩坍。除了神木村上游出水溪在8月

11日發生在溪床的土石流動外,沒有證據顯示這些土石流的土石方來源是新中橫開路當

時的棄土。

3. 新中橫的棄土必然對災害有不利的影響,惟其在此次風災造成的影響應該算是比較間

接的,例如:因洪水所含土石量過大而加大了其破壞力。

4. 新中橫沿線在賀伯颱風之後崩塌地及崩塌面積有增加的現象,唯增加的比率若較之全

區的增加率而言,並未顯著地較其他地區嚴重很多。

三、產業道路修建的影響

此次造成人命傷亡或財物損失的土石流案例,有幾個與產業道路有關,如郡坑口、郡

坑、同富社區等(表1)。新中橫公路在這些地點都在河岸附近,百姓的住家則集中在公

路的兩側,公路上方的山坡地則多半開發為檳榔園、茶園、菜園及果園等。為運輸方

便,山坡地上開闢了許多產業道路(如圖8)。這些產業道路,除了破壞原有的地表植生

外,更改變了原有地表逕流流路,容易在道路兩旁形成縱方向的蝕溝。通過山溝處,因

排水斷面不足,當發生洪水或土石流時,宣洩不及,易形成地表漫流,並沖毀或淤埋位

於其下方的民舍及公路,造成嚴重災害。

 

定量分析

以產業道路為中心選取產業道路兩測100公尺範圍內的崩塌地當作是受產業道路修建影

響的崩塌地(圖9圖10)。計算結果,與產業道路有關聯的崩塌地,颱風前有13處,合計

面積為15公頃,颱風後有89處,合計面積為140公傾。颱風之後共增加了76處崩塌地及

增加了125公頃的崩塌面積,面積增加率為833%,亦即增加了約8倍面積。

 

檢討

1. 國內產業道路的修建常因陋就簡,遇豪雨容易發生崩塌。本次賀伯颱風雨量超大,因

而使這一些產業道路柔腸寸斷。產業道路與山溝相交錯時,又因排水斷面不足,阻礙流

路,加大災害。

2. 由衛星影像判釋與產業道路相關的崩塌地,颱風過後面積加大5倍,顯然坡地開發及

產業道路的修建對本次災害的發生有重大的影響。

 

四、墾殖的影響

新中橫公路兩側的墾殖,可分為兩類,其中一類是山坡地墾殖,另一類是河川地、高灘

地墾殖。河川地墾殖經常有私築堤防,改變河道的情況發生,影響橋樑及道路路基的安

全性。部份百姓甚至築屋而居,居危地而不自知。郡坑橋附近陳有蘭溪河床上的養豬戶

在洪水暴漲下死了八人,就是與河川爭地因而付出寶貴生命代價的慘痛教訓。

陳有蘭溪集水區總面積約為44,360公頃,靠近河床的溪谷地區有約為8,550公頃的原住民

保留地,是本區主要的農業活動範圍,餘35,810公頃屬國有林班地,其中17,160公頃為林

務局管轄,18,650公頃為台灣大學實驗林地(李國忠,1996)。山坡地超限利用是墾殖所引

致的另一個問題。在原住民保留地及合作造林地內許多坡度大於55%(280),原本應該造

林的陡坡地被改成茶園、果園及檳榔園。這一些植物缺乏阻滯洪水、延遲洪峰、減少地

表沖刷的功能,反而加強了地表逕流及加大了災害的規模。

定量分析

先從颱風前的衛星影像上以監督式分類方法萃取出墾殖區的範圍,再分別套疊從颱風前

後兩幅衛星影像上判釋所得的崩塌地範圍如圖11圖12。套疊後可計算出,與墾殖區有

關聯的崩塌地,颱風前有27處,合計面積為156公頃,颱風後有88處,合計面積為481公

頃。颱風之後共計增加了61處崩塌地及增加了325公頃的崩塌面積,面積增加率為

208%。

檢討

1. 將山坡地由森林改變為墾殖地,會影響當地的水土涵養,吾人皆有概括的認知。若有

山坡地超限利用情形,則其影響更大。

2. 定量分析結果得知,颱風後墾殖區內崩塌地面積約增加了二倍,尚不如產業道路相關

的崩塌面積增加率。但這並不表示墾殖區影響不重大,因為墾殖會造成水土涵養的失衡

及加大其下游的洪峰與洪水沖刷力,加大災害的規模。墾殖工作並不一定直接導致崩

山。

3. 本初步評估僅使用衛星影像來判釋出墾殖區,其準確度有限,進一步工作必須使用航

空照片作判釋,並在現地確認。全區土地超限利用究竟到什麼程度,其超限利用的土地

面積有多少公頃,皆有待進一步工作去確認。

五、雨量的影響

賀伯颱風帶來的豪雨,在全省各雨量站的雨量資料如表2,在陳有蘭溪集水區及鄰近地

區的雨量統計如表3。災區及鄰近災區的溪頭、和社及阿里山等三個雨量站的降雨量均

已遠超越200年重現週期之降雨(謝信良1996),內茅埔地區(即信義)則接近200年重現週期

之雨量。因雨量大而集中,降雨延時長,以致在這些地區發生多起山崩及土石流災害。

賀伯颱風過境期間(7月30日及8月2日)總降雨量等值線如圖13,日最大降雨量如圖14,連

續24小時最大降雨量如圖15圖16則為颱風後17天(8月18日)接收的SPOT衛星影像及套疊

上去的總降雨量等值線圖。由此圖我們可以看出雨量主要集中在阿里山車站附近(超過

1800公厘)。發源於阿里山附近的數條溪流,包括:陳有蘭溪、阿里山溪及曾文等,

其河床都變得比較寬,尤其是以陳有蘭溪的河床加寬得最為明顯。相對的,陳有蘭溪

東南側的郡大溪、東側的荖濃溪及南側的楠梓仙溪的河床則沒有明顯變寬的現象。此

表示本次颱風降下的雨水以流入陳有蘭溪為最多。

檢討

1. 雨量為激發山崩及土石流災害的重要因子。本次賀伯颱風在陳有蘭溪所帶來的降雨量

已遠超過該地區200年重現週期之降雨,故從降雨量的角度來看,本次災害是屬天然災

害的成份極重。

2. 天然災害是否一定引起嚴重的財物損失或人命傷亡呢?一般水土保持之攔砂壩及潛壩

以50年一次頻率之降雨強度為洪水估算之基準;整治工程、堤防、護岸、丁壩等則以

2550年發生一次頻率之降雨強度為洪水估算之基準(水土保持手冊,1992),故部份水土

保持工事無法有效攔擋、排導土石流,乃屬意料中之事。但其中也有一些人為的疏忽

或無知的成份,例如土地超限利用、不當墾殖、擅開農路、居住危地及工程措施考慮

不週等(李國忠,1996;鄭富書和林銘郎,1996)

 

六、地震的影響

台灣位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地震活動頻繁,發生在島上且規模2以上的地震,每年平

均超過2000次。圖17是台灣地區1900年至1996年規模2以上地震震央分佈圖。由此圖我們

可以看得出來,台灣西南部地區是島上地震最活躍的地點,而陳有蘭溪流域則又有地震

震央集中的現象。地震多表示該地區地殼不穩定,露出在地表的岩盤也容易因地震搖撼

而變成較為鬆弛的狀態。鬆弛的岩盤容易含水份,也較容易發生崩塌。故地震頻繁對一

個地區的山坡穩定而言也是一項相當不利的因素。

圖18圖19是陳有蘭溪及鄰近地區歷年的地震震央分佈情形。我們可進一步看出地震在

陳有蘭溪流域內集中的情形。圖20是同一地區本(85)年1月份至8月份規模1以上的地震震

央分佈情形,圖21則是颱風之前整個7月份地震震央分佈情形,表4則列出了7月份地震

的詳細資料。由表4可以查出,颱風來襲當天,在流域內有一規模2.87的較顯著地震

生。信義附近的居民所指的有感地震,應該就是此一地震了。此外,本流域在7月3日亦

有一較顯著地震發生,其規模為3.25。

檢討

1. 颱風當天發生的有感地震規模並不算大,在陳有蘭溪流域地區造成的地面振動加速度

應在0.05g以下,故並不會對山崩及土石流造成直接與顯著的影響。若謂地震對此次災

害有所影響,則其影響應是過去多年經常地震搖撼地盤,致使該地區山坡露出的岩盤較

為鬆弛的影響。

 

2. 地震多可能也表示該地區地殼不穩定,地盤持續變動,致使河流的活力加大,努力調

整其未達平衡的河段,故陳有蘭溪特大的沖刷能力應與該地區的構造活動特性有關。

七、森林覆蓋的變化

為瞭解陳有蘭溪流域自新中橫開發以來土地利用形態改變的情形及發生的地點,我們選

取了民國76年1月16日及民國85年1月1日共兩幅相同月份的衛星影像作比較,並以森林

及植被的變化作為比較的重點。我們將每幅影響以監督式分類方法萃取出植生茂密的森

林區及植生較為稀? 圖22圖23

由上述結果,我們可以歸納出陳有蘭溪流域在過去的9年間植被的變化情形如下:

(1) 變化大的地點主要在陳有蘭溪主流及主要支流的河谷兩岸緩坡及河階台地上。原本

有一般植被的地點,目前已改變成裸露或半裸露狀態。減少的原因應與墾植有關,不過

也不能完全排除今年1月份較往年乾旱的影響。

(2) 森林覆蓋地區在陳有蘭溪流域的東半部變化較小,而在西半部則變化略為明顯。西

半部原本有森林覆蓋的地區目前已轉變為一般植被或林木變為稀疏。比較圖9所示的產

業道路位置,我們不難看出,這一種森林減少的地點與產業道路的位置密切相關。

(3) 新中橫沿線在同富山的東側斜坡上,原本有許多的崩塌地,9年後崩塌地面積有顯著

減少的情形。

八、斷層的問題

陳有蘭溪在地形上是為一顯著的斷層線谷。陳有蘭溪斷層沿著主流及主要支流沙里仙溪

的右岸發育,斷層的西側為中新世的沈積岩地層,東側則為古第三紀之板岩層(圖24)。

由於受到斷層構造的控制,主流溪谷筆直,直沖向濁水溪本流。斷層作用也造成了斷層

鄰近地區的地層剪力節理發達,加以地形陡峻及地震影響,使得近地表的岩盤多呈鬆弛

狀態,是為山坡穩定極為不利的背景因素。

圖25是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製作的一張豐丘附近的空

載多譜掃描影像3D透視圖。由此圖吾人可看出陳有蘭溪右岸呈直線形排列的崖坡。這

種現象地形學上稱為「線形」,它暗示了陳有蘭溪斷層所在的地點。

斷層的問題,除了它是個地盤中的脆弱帶外,尚有活動性的問題。陳有蘭溪斷層在以往

的文獻中尚未被認定為活斷層。不過,也沒有文獻證實它不是一條活斷層。可以說是,

未有定論。本報告作者等人,從最近相關的研究結果,比較支持它可能是一條活斷

層。

九、沖積扇的問題

沖積扇的存在,代表了一個地區地質變動頻繁及一條河川侵蝕率高,淤積物來源多,且

河道沖刷力強。沖積扇扇面坡度大者有可能是屬於土石流沖積扇。

陳有蘭溪是一條沖積扇非常發達的河谷,其沖積扇的分佈如圖26。這一些沖積扇有一些

是現生的,另一些是數千年前形成的,現已成為低位扇狀階地;再一些則是數萬年前形

成的,現已成為高位扇狀階地。這麼多不同時代沖積扇的存在,表示陳有蘭溪的野性數

萬年以來已然。這一些沖積扇的形成是多次洪水或土石流累積而成的。換句話說,陳有

蘭溪特大的洪水及土石流災害是有歷史跡象可尋的,而並不是今日的一個意外。

台灣地區有一些特定地點其沖積扇比較發達。圖27表示了台灣地區主要沖積扇的分佈情

形。由此圖來看,沖積扇分佈的地帶有三:(1)板塊接合縫所在的台東縱谷,(2)造山帶

前緣地帶(即西部丘陵與高山的交界處;河谷出了高山區在平原或丘陵區形成沖積扇),

(3)山脈軸心帶的河谷(由北而南分別為:蘭陽溪、陳有蘭溪、荖濃溪及楠梓仙溪,屏東山

麓的沖積扇則是這一線的延伸)

從地質及地震上的資料可知,上述三個沖積扇分佈地帶,正是所謂的構造活動帶及活斷

層的所在。陳有蘭溪斷層過去雖未被認定成為活斷層,但是從上述事實來看,欲將之視

為死斷層也很難自圓其說。

十、綜合評估

天災或人禍

1. 天災的部份:

(1) 此次賀伯颱風在阿里山附近之降雨量已遠超過200年重現週期之降雨,且在8月1日凌

晨降雨強度特大,為促發山崩及土石流災害的主要因素,故天災的成份相當明顯。

(2) 颱風前一天(7月31日)災區曾發生有感地震,此次地震規模甚小,對山崩及土石流災

害並無直接之影響。

2. 人禍的部份:

(1) 新中橫的興建在早年的確在沿線引起許多崩塌的發生,不過這一些崩塌地近年來已

有逐漸癒合而縮小面積的情形,此次風災後也沒有明顯的擴大現象。唯當年不當的棄土

則可能間接地加重此次的災害。〔這一部份的禍因是工程師專業知識的不足及對於環保

與天然災害的認識不夠〕

(2) 產業道路的修築的確與崩塌地的發生有關聯,此次颱風後產業道路沿線崩塌地的總

面積共增加了8倍。產業道路工程設計及施工較一般公路簡陋,豪雨時因排水設施不

足,更容易造成災害。〔這一部份的禍因是區域規劃不當及地方政府工程管理不週〕

(3) 山坡地墾殖會影響當地的水土涵養,加大其下游的洪峰及洪水沖刷力。最近十年以

來災區的墾殖面積有大量增加的現象,是為不利的影響。若有土地超限利用的情形,則

其影響更大。〔這一部份的禍因是區域規劃不當及地方政府山坡地管理不週〕

(4) 部份公路及產業道路跨過山溝的橋樑及涵洞過水斷面不足,造成橋樑沖毀,或涵洞

阻塞致土石漫流,淤埋房舍現象。其關鍵在於國人對土石流災害規模及防治工程之認識

不足。

(5) 新中橫的開發吸引許多新進的墾殖人口,任意在河川地及陡坡墾殖,也任意在崩塌

地及土石流沖積扇上居住,這是一種無知的表現。這種無知也加重了災害的規模。例

如:豐丘村的土石流災害造成重大損失,但我們檢視了民國76年1月16日接收的一張

SPOT衛星影像發現,當年的豐丘 圖28),其覆蓋面積約為本次土石流的1/3),但是在事

後人們似乎忘記了這一次的教訓,而重新在該地建築才導致了本次死亡2人及財產上的

重大損失。

3. 綜合上述,天災的成份固然明顯,但是人為的疏失卻也加重本次災害的規模。

天然災害的認識

4. 我們的祖先已告訴我們:「懸崖底下不要居住,山谷的出口也不要居住」。但是,許

多人仍記不得這樣的叮嚀。陳有蘭溪此次災害在在都是這樣的例子。例如:新興橋右岸

山坡大規模崩塌,埋沒民宅及造成5人死亡的慘案就是居崖底的例子;豐丘村土石流淹

蓋了十餘公頃的農地及社區,並壓死2人的慘案,就是居谷口的例子。

5. 在有沖積扇發育的河谷中做工程規劃及設計時,由一般水文推估所得的洪水流量,應

用到實際問題時,可能須適量予以加大。其理由如下:

(1)沖積扇地形暗示該河川以往重覆發生過多次大洪水,造成上游大量沖刷及下游旺盛

的堆積作用。短短數十年的水文資料可能無法涵蓋這種大洪水,故容易造成推估上的誤

差。

(2)有沖積扇發育的河川,其上游可能有大型崩塌地存在。這種崩塌地活動時可能阻塞

河道,形成堰塞湖。當堰堤崩潰時,洪峰可能很大。

(3)有沖積扇發育的河川,其中上游河道可能有極深厚的堆積物,且河床的坡降大。這

一些堆積物在洪水時容易滾動,沖刷河道,損壞結構物。

(4)若沖積扇扇面的坡度達到10度左右或更大,則這一個沖積扇可能是屬於土石流沖積

扇。當洪水發生時,土石流可能同時發生,阻礙河道,造成額外的洪峰。

至於洪水量應該加大幾成,則宜由專家評量之。

6. 災害的發生有其重覆性。發生過災害的地點。其自然條件較差,容易再次發生災害,

故人們必須了解居住地區的自然及災害歷史,記取教訓。

7. 斷層是地震起源的地點,地震時地盤會走動,同時斷層帶地盤破碎,地下水豐富,容

易發生崩坍,故斷層帶不得建築,世界各先進國家的建築法都有規定。

區域規劃上的對策

8. 在瞭解天然災害的特性及某一區域的天然條件之後,吾人必須考慮一區域自然條件的

各種利弊,並反應在區域規劃上。例如:陳有蘭溪本就是雨量高、地形高差大、崩塌地

多及河川沖刷力特強的地區,加上有陳有蘭溪斷層縱貫流域的心臟地帶,環境上頗為敏

感,是否適合規劃新中橫水里支線及是否釋放山坡地供墾殖開發等,都必須慎重研究。

若經審慎研究後仍認為經濟上或國防上有開發的必要,則在區域規劃成果報告上必須對

於開發須注意及遵守的事項做但書及做特別的規定,並在環評及後續工程開發時做追蹤

考核。

環境影響評估上的重點

9. 以往的環境影響評估工作比較偏重於工程對於環境的衝擊,而較少注意到是否有不利

的天然環境可能影響到工程的進行及完工後天然災害的擴大。建議日後的環境影響評估

工作應多注意既存及潛在的天然災害,瞭解其對工程開發可能造成的影響,並因而能實

際地對工程計畫有所幫助。

工程上的對策

10. 在不穩定的路段,如順向坡及地質破碎帶,工程設施能夠避開固然最好,如果不能

避開,可考慮採用棧橋式道路或直接以隧道穿越以避過不穩定地帶。雖然棧橋式道路及

隧道之造價較一般的道路為高,但如果考慮到將來邊坡滑動的維修費用及交通受阻所造

成的不便與損失,則可能更為經濟。

11. 目前涵洞設計所依據的設計方法是根據一般洪水量的大小而決定的,未能針對土石

流所挾帶之土石做因應設計。建議對可能發生土石流災害的山溝或野溪其設計尖峰流量

至少須放大5至10倍。

12. 公路橋樑之設計,常為節省工程經費而採用簡單及小跨距的橋樑。橋樑跨度(L)與橋

墩寬度(B)之比值過小時,其相對阻水面積增加且橋墩的沖刷亦會趨激烈。一般而言L/B

值以大於15為宜。如果跨過主流槽的跨距能拉大(例如採用拱橋方式),則此橋樑不易因

大洪水而損毀。同時,橋樑應避免設立於河流彎曲段、分流、合流、坡降變化激烈及

水衝之地點。

13. 此次風災亦暴露政府在土石流防災方面事權之紛亂。要能有效地防治土石流災害,

必需以每一條溪流為主體進行全面的規劃。從上游發生區到下游堆積區建立起整體的防

治體系。牽涉到的主管機關可包括:省林務局、省水土保持局、省水利局、省公路局及

當地縣政府。其各自治理的項目及權責如下:林務局辦理上游(1000公尺以上)山地區國

有林班地及保安林地之治山工作;水土保持局辦理中、上游山坡地範圍之水土保持及野

溪治理;水利局綜合中、下游防洪工程及區域排水工程業務;縣政府辦理河川地管理;

公路局則主管道路箱涵橋之施工養護。這許多單位如何多元分工合作,而不是多頭馬車

各自為政,實可影響到防治的成敗。例如在流動區蓋了攔砂埧群,而下游橋樑若未能及

時配合辦理加強固床護坡及護墩工程的話,由於上游砂石來源減少,常造成下游溪床及

溪岸的沖刷加劇,危及橋樑安全,故不可不謹慎看待。

14. 在有沖積扇發育的河谷中進行工程規劃及工址選擇時,工址不宜太靠近扇頂。因為

河川甫出隘口,坡降大,流水斷面小而流速高,故較易被沖刷。工程設施宜稍遠離扇

頂,且流水斷面宜儘量放寬。若是鐵公路的話,最好是能以高架橋跨越扇央部或扇端

部。以拱橋或吊橋在隘口處跨越,可能也是一種可行的方案。

管理上的對策

15. 由中央政府主導的區域規劃工作應延請地球科學及天然災害防治的專家參與,並責

成中央地質調查所加強基本地質普查及進行全面的山崩、活斷層等天然災害調查,以提

供基本資料供區域規劃之用。

16. 由地方政府主導的山坡地利用、道路建設等應加強監督與管理。其中,很重要的一

點就是山坡地的定期攝影存證。大區域的影像以衛星影像為佳,小區域的影像則以航空

照片較為清晰。

17. 工程界的工程師們及中央政府的公共工程委員會應加強工程基本資料的蒐集及建

檔,並將這一些資料妥為分析,做為修改工程設計規範的依據。對於情況特殊的地區應

訂定特殊條款,以補不足。

18. 環保署主導的環境影響評估,目前是工程開發上極重要的一個把關點。這一個工作

若能將天然災害評估及天然災害對工程的衝擊納入,並在相關法規內做明確的規定及付

諸實施,則賀伯颱風災難的教訓或許可以讓我們在後續的工程建設中能免於不必要的恐

懼。

參考資料

水土保持學會(1992),水土保持手冊,中華水土保持學會。

王鑫(1991),山地道路工程對邊坡的影響(新中橫公路-東埔段),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防災科技研究報告80-23號。

李國忠(1996),賀伯颱風災情與山坡地利用,從賀伯颱風災害探討公共工程之規劃研討

會,第68頁第74頁。

李錫堤(1996),從地形學的觀點看陳有蘭溪的賀伯風災,地工技術雜誌(刊印中)。

林銘郎、鄭富書、吳俊傑(1996),新中橫沿線天然災害及成因分析,地工技術雜誌(刊印

中)。

陳隆陞(1996),柔腸寸斷步步危機-賀伯橫掃後的新中橫,大自然季刊,第62頁第63

頁。

楊淑君(1996),台灣沖積扇之地形學研究-以花東、蘭陽、高屏、陳有蘭等溪谷平原為

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共137頁。

鄭富書、林銘郎(1996),賀伯風災所暴露之工程缺失,地工技術雜誌(刊印中)。

謝信良(1996),賀伯颱風侵台災害分析及檢討中間報告,豪雨小組勘災報告。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共六章。

許銘熙(1996),"賀伯颱風侵台災害分析及檢討",從賀伯颱風災害探討公共工程之規劃

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台北,第1-16頁




圖1 新中橫公路神龍橋至東埔隧道沿線賀伯颱風災害地點位置圖(摘自林銘郎等人,

1996)

圖2 陳有蘭溪流域賀伯颱風前的SPOT衛星影像(1996/06/05)

圖3 賀伯颱風災前SPOT衛星影像崩塌地判釋成果圖(摘自李錫堤,1996)

圖4 陳有蘭溪流域賀伯颱風後的SPOT衛星影像(1996/08/18)

圖5 賀伯颱風災後SPOT衛星影像崩塌地判釋成果圖(摘自李錫堤,1996)

圖6 賀伯颱風災前陳有蘭溪崩塌地與新中橫公路的關聯分析成果圖

圖7 賀伯颱風災後陳有蘭溪崩塌地與新中橫公路的關聯分析成果圖

圖8 郡坑口及郡坑土石流航空照片圖(1996/08/04拍攝)

圖9 賀伯颱風災前陳有蘭溪崩塌地與產業道路的關聯分析成果圖

圖10 賀伯颱風災後陳有蘭溪崩塌地與產業道路的關聯分析成果圖

圖11 賀伯颱風災前陳有蘭溪崩塌地與墾殖區的關聯分析成果圖

圖12 賀伯颱風災後陳有蘭溪崩塌地與墾殖區的關聯分析成果圖

圖13 賀伯颱風等雨量線圖(7月30日至8月2日) (摘自許銘熙,1996)

圖14 賀伯颱風日最大降雨量圖(摘自許銘熙,1996)

圖15 賀伯颱風連續24小時最大降雨量圖(摘自許銘熙,1996)

圖16 陳有蘭溪流域賀伯颱風後的SPOT衛星影像(1996/08/18)與等雨量線之疊合圖

圖17 台灣地區1900-1996地震震央分佈圖

圖18 陳有蘭溪流域及鄰近地區1900-1996地震震央分佈圖

圖19 陳有蘭溪流域及鄰近地區1973-1996地震震央分佈圖

圖20 陳有蘭溪流域及鄰近地區1996年1-8月份地震震央分佈圖

圖21 陳有蘭溪流域及鄰近地區1996年7月份地震震央分佈圖

圖22 陳有蘭溪流域由1987年1月16日SPOT衛星影像分類結果植被分佈圖

圖23 陳有蘭溪流域由1996年1月1日SPOT衛星影像分類結果植被分佈圖

圖24 陳有蘭溪流域地質圖(改繪自中央地質調查所五十萬分之一台灣地質圖,1986)

圖25 南投豐丘地區空載多譜掃描影像3D透視圖

圖26 陳有蘭溪流域沖積扇分佈圖

圖27 台灣地區沖積扇分佈圖

圖28 南投豐丘土石流1987年1月16日SPOT衛星影像與1996年8月18日SPOT衛星影像之比較


表1 新中橫公路神龍橋至東埔隧道段災害一覽表(摘自林銘郎等人,1996)

表2 賀伯颱風總降雨量一覽表

表3 賀伯颱風侵襲期間陳有蘭溪集水區及附近地區雨量統計表(摘自李國忠,1996)

表4 1996年7月份陳有蘭溪集水區及鄰近地區地震目錄